g 見 kh 溪 k 群 ng 疑 b 幫 ph 滂 p 並 m 明
Hw 非 hw 敷 Hw 奉 w 微 d 端 th 透 t 定 n 泥
j 知、照 ch 徹、穿 c 澄、床 sh 審 zh 禪 ñ 娘 dz 精 tsh 清 ts 從 s 心 z 邪
h 曉 X 匣 H 匣 ' 影 Y 影 x 喻 y 喻
l 來 Zh 日 i u e o w y ÿ

字頭

释義

【正字通】同丘。【風俗通】二人立一上。一者,地也。象形。

〔古文〕𠀬【集韻】他點切,音忝。以舌鉤取也。【說文】舌貌。从谷省,象形。【精薀】㐁以舌在口外,露舌耑舐物。人有持短長術,以言鉤人者,孟子斥爲穿窬。 

【玉篇】【唐韻】【集韻】𠀤他念切,添去聲。義同。〇按㐁字,今通作餂。

〔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𠀤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𠛬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均也。【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誠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正一。【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一一。【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韓愈詩】一一欲誰憐。【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三一。【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註】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尺一,詔版也。【後漢·𨻰蕃傳】尺一選舉。【註】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姓,明一炫宗。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一二三作壹貳叄。【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史記·禮書】總一海內。【前漢·霍光傳】作總壹。【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叄以防姦易。 

【韻補】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薑彙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叶弦雞切,音兮。【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古文〕𠆤【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當經切,音玎。十幹名。【說文】夏時萬物皆丁實。丁承丙,象人心。【六書正譌】丁,蠆尾也,象形。凡造物必以金木爲丁附著之,因聲借爲丙丁字。【爾雅·釋天】太歲在丁曰彊圉,月在丁曰圉。【禮·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菜。

【唐書·禮樂志】仲春,仲秋,釋奠於文宣王,皆以上丁。

五丁,力士。【蜀記】秦惠王欲伐蜀,造石牛,置金其後。蜀人使五丁力士拖石成道,秦遂伐蜀。【杜甫詩】論功超五丁。

六丁,神名。【道書】陽官六甲,隂官六丁。謂六甲中丁神也。 

【爾雅·釋詁】丁,當也。【註】相當値。【詩·大雅】寧丁我躬。

民丁。【唐書·食貨志】租庸調之法,以人丁爲本。又授田十畝,歲輸粟二斛,謂之租丁。 

【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杜甫詩】畦丁負籠至。【宋史·高宗紀】團敎峒丁槍杖手。【又】罷廉州貢珠,縱蛋丁自便。【何異傳】募山丁,捕首亂者。【唐璘傳】團結漁業茶鹽舟夫蘆丁,悉備燎舟之具。【元史·博爾忽傳】畬丁溪子。【橘錄】金橘高不及尺許,結實繁多。園丁種之,以鬻於市。

零丁,或作伶仃,失志貌。【晉書·李密傳】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彼此相屬曰丁寧。【後漢·郞覬傳】丁寧再三,留神於此。俗作叮嚀。

丁寧,鉦也。【左傳·宣四年】楚伯棼射王,汰輈及鼔跗,著於丁寧。

丁東,聲也。凡玉珮鐵馬聲皆曰丁當。當東二音古通。

丁水。【水經注】泗水又東南流,丁溪水注之。 

【爾雅·釋魚】魚枕謂之丁。【註】枕在魚頭骨中,形似篆書丁字。

丁子,科斗也。初生如丁有尾。【莊子·天下篇】丁子有尾。

肉丁,瘡名。【物類相感賦】身上生肉丁,芝蔴花擦之。

烏丁,茶名。見【本草】。

吉丁,蟲名。【本草註】甲蟲也。背正綠,有翅,在甲下,出嶺南賓澄諸州,人取帶之,令人喜好相愛。 

【貫休詩】蕨苞玉粉生香壟,菌蔟紅丁出靜槎。【陸游詩】滿貯醇醪漬黃甲,密封小甕餉紅丁。皆詩人象形借用也。

姓。本姜姓,齊太公子伋爲丁公,因以命氏。 

【逸書諡法】述義不克曰丁。 

【廣韻】【集韻】【韻會】𠀤中莖切,音朾。【詩·小雅】伐木丁丁。【註】伐木聲相應也。 

【韻會小補】叶都陽切,音當。【韓愈·贈張籍詩】相見不復期,零落甘所丁。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 【正字通】唐書張弘靖傳,汝輩挽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按續世說一丁作一个,因篆文个與丁相似。傳寫譌作丁。

【唐韻】【集韻】𠀤苦浩切,音考。【說文】氣欲舒出,𠃑上礙於一也。 

【玉篇】古文巧字。註詳工部二畫。

【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𡘋音桼。少陽數也。【說文】陽之正也,从一,微隂从中衺出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註】七政,日月五星也。【詩·唐風】豈曰無衣七兮。【註】侯伯七命,車服皆以七爲節。

詞家以七名篇,雖八首,問對凡七。七者,問對之別名,始枚乗七發,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啓,張協七命,繼之凡十餘家。

三七,藥名。【本草綱目】言葉左三右四,故名。一說本名山桼。又姓。明七希賢。

人名。【續仙傳】殷七七,名文祥。【蘇軾詩】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 【正字通】或通作㭍桼漆。柒。

【集韻】上,古作丄。註詳二畫。

【字彙補】古文下字。註詳二畫。

【廣韻】【集韻】【韻會】𡘋同萬。

三字姓。西魏有柱國万紐于謹。 

【廣韻】莫北切【集韻】密北切。万俟,複姓。俟音其,今讀木其。北齊特進万俟普。

(萬)〔古文〕㸘𤍚𢁭【唐韻】無販切,音蔓。【說文】蟲也。【埤雅】蜂一名萬。蓋蜂類衆多,動以萬計。

數名。【易·乾象】萬國咸寧。【前漢·律歷志】紀于一,協于十,長于百,大于千,衍于萬。

舞名。【詩·邶風】方將萬舞。【疏】萬者,舞之總名。【大戴禮·夏小正】萬也者,干戚舞也。【韻會】湯武以萬人得天下,故干舞稱萬舞。

州名。【寰宇記】漢巴東郡,後唐貞觀曰萬州。

姓。【通志·氏族略】萬氏,孟子門人萬章。 

【韻補】入銑韻。【白居易·寄元九詩】憐君爲謫吏,窮薄家貧褊。三寄衣食資,數盈二十萬。 【六書正譌】或省作万,非。

【唐韻】直兩切【集韻】【韻會】雉兩切【正韻】呈兩切,𡘋長上聲。十尺曰丈。【前漢·律歷志】十分爲寸,十寸爲尺,十尺爲丈,十丈爲引。

【左傳·昭三十二年】以令役於諸侯,屬役賦丈。【疏】屬聚下役,課賦尺丈。

【哀元年】廣丈高倍。【註】壘厚一丈高二万。

【禮·曲禮】若非飮食之客,則布席,席閒函丈。【註】函,容也。

長老之稱。【易·師卦】師貞丈人吉。又朋友尊稱。【長編】富鄭公稱范文正公曰范十二丈。

釋氏所居曰方丈。【杜甫詩】方丈渾連水。 

【杜甫詩】百丈誰家上瀨船。【註】百丈,牽船篾也。【說文】从又持十。俗加點,非。【正譌】丈借爲扶行之杖。老人持杖,故曰丈人。別作杖,通。

考證:〔【左傳·昭二十三年】以令役於諸侯,屬役賦丈。〕 謹照原文二十三年改三十二年。〔【杜甫詩】百丈牽來上瀨船。〕 謹照原文牽來改誰家。〔【註】百丈,牽船筏也。〕 謹照原註筏改篾。

〔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姓。明三成志。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三思而後行。

本作參。【博雅】參,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韻補】叶疏簪切,音森。【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古文〕丄𠄞【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時亮切,音尙。在上之上,對下之稱。崇也,尊也。【易·乾·文言】本乎天者親上。 

【廣韻】君也。太上極尊之稱。【蔡邕·獨斷】上者,尊位所在。但言上,不敢言尊號。

上日。【書·舜典】正月上日。【註】孔氏曰:上日,朔日也。葉氏曰:上旬之日。曾氏曰:如上戊,上辛,上丁之類。

姓。漢上雄,明上觀,上志。又上官,複姓。 

【唐韻】時掌切【集韻】【韻會】【正韻】是掌切,𡘋商上聲。登也,升也,自下而上也。【易·需卦】雲上于天。【禮·曲禮】拾級聚足,連步以上。

進也。【前漢·東方朔傳】朔上三千奏牘。

與尙通。【詩·魏風】上愼旃哉。【前漢·賈誼傳】上親,上齒,上賢,上貴。

【匡衡傳】治天下者審所上。 

【韻補】叶辰羊切,音常。【楚辭·九懷】臨淵兮汪洋,顧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騎霓兮南上。

叶時刃切,音愼。【王微觀海詩】照本苟不昧,在末理知瑩。忽乗摶角勢,超騰送崖上。

叶矢忍切,音審。【郭璞·遊仙詩】翹首望太淸,朝雲無增景。雖欲思陵化,龍津未易上。 【說文】上,高也。指事。時掌切。

字有動靜音,諸韻皆以上聲,是掌切,爲升上之上,屬動,去聲,時亮切,爲本在物上之上,屬靜。今詳《說文》上聲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則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聲矣。依諸韻分動靜音爲是。後倣此。

考證:〔【楚辭·九懷】臨淵兮汪洋,顧林兮忽荒。修予兮袿衣,騎電兮忽上。〕 謹照原文騎電改騎霓。忽上改南上。

〔古文〕丅𠄟【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𡘋遐上聲。在下之下,對上之稱。【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 

【說文】底也。【玉篇】後也。又賤也。 

【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鄭註】下謂君所。【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袷已下,故言下也。 

【集韻】【韻會】𡘋亥駕切,遐去聲。【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貴下賤。【詩序】君能下下。 

【爾雅·釋詁】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

去也。【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 

【韻補】叶後五切,音戶。【詩·召南】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與女叶。【吳棫曰】毛詩下字一十有七,陸德明皆此讀。【𨻰第·古音考】與吳同。

叶胡佐切,音賀。【曹丕·寡婦賦】風至兮淸厲,隂雲曀兮雨未下。伏枕兮忘寐,逮乎朝兮起坐。

考證:〔【爾雅·釋訓】下,落也。〕 謹照原書釋訓改釋詁。

【集韻】居之切,音姬。【說文】下基也,薦物之具。象形。 

【集韻】其古作丌。註詳八部六畫。

姓。唐丌實,丌士能。

〔古文〕𠀚𠙐【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姓。【晉書】汲郡人不準。

《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考證:〔【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 謹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賦論篇】〕 謹照原書省論字。〔【註】謂小人所鄙也。〕 謹按原文無此註,改為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廣韻】【集韻】【正韻】𠀤同與。【說文】賜予也。一勺爲与。【六書正譌】寡則均,故从一勺。

(與)〔古文〕𢌱𦦲𠔔【廣韻】弋諸切【正韻】弋渚切【集韻】【韻會】演女切,𠀤音予。【說文】黨與也。【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註】與,黨與也。【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 

【廣韻】善也。【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 

【增韻】及也。【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許也,從也。【論語】吾與點也。【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

待也。【論語】歲不我與。 

【博雅】如也。【前漢·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註】師古曰:與,如也。【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

施予也。【禮·曲禮】與人者,不問其所欲。【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註】與,謂予人物也。

助也。【戰國策】吾將深入吳軍,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註】與,猶助也。

類也。【周語】夫禮之立,成者爲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註】與,類也,威儀少比類也。

以也。【詩·召南】之子歸,不我與。【朱註】與,猶以也,以謂挾己而偕行也。

和也。【戰國策】內𡨥不與,外敵不可拒。【註】𡨥猶亂,與猶和也。

用也。【詩·唐風】人之爲言,苟亦無與。【傳】無與,弗用也。

數也。【禮·曲禮】生與來日。【註】與,猶數也。

語辭。【禮·表記】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

容與,閑適貌。【莊子·人閒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註】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記·司馬相如傳】楚王乃弭節,裴回翱翔容與。【註】索隱曰:言自得。 

【正字通】大與,官名,主爵祿之官。

不與,國名。【山海經】有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姓。

【廣韻】羊洳切【集韻】【韻會】【正韻】羊茹切,𠀤音豫。參與也。【正韻】干也。【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周禮·冬官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縣名。【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以中涓從,將擊胡陵方與。【註】索隱曰:地理志,二縣皆屬山陽。正義曰:與,音預。 

【正字通】疑慮未決也。通作豫。【前漢·昌邑王傳】楊敞猶與無決。

【陳湯傳】士卒猶與。通作豫。 

【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𠀤音余。語辭。【論語】其爲仁之本與。【禮·檀弓】曾子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疏】微,無也。與,語助。 

【詩·小雅】我黍與與,我稷翼翼。【箋】與與,翼翼,蕃廡貌。 

【論語】與與如也。【註】威儀中適貌。

舒也。【前漢·禮樂志】朱明盛長,旉與萬物。【註】師古曰:敷與,言開舒也。與,弋於反。

人名。【書·舜典】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傳】殳斨,伯與,二臣名。【釋文】與,音餘。

山名。同輿。【山海經】敦與之山。【註】按名勝志作敦輿山。【又】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註】與或作輿。 

【集韻】倚亥切,音欸。与也。

說文与訓賜予也,一勺爲与。與訓黨與也。今俗與字通作与。

【廣韻】【集韻】【韻會】彌殄切【正韻】美辨切,𡘋音眄。【說文】不見也。【徐曰】左右壅蔽而不分也。【字彙】避箭短牆也。象壅蔽之形。 

【集韻】彌兗切,音緬。義同。 从正而曳之。沔眄等字从此。

【廣韻】古太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太切,𠀤音蓋。乞也,取也。又與也。 

【集韻】居曷切,音葛。義同。

【廣韻】【集韻】【韻會】敕久切【正韻】齒九切,𠀤音醜。十二月辰名。【爾雅·釋天】太歲在丑曰赤奮若。【淮南子·時則訓】招搖指丑。【前漢·律歷志】孳萌於子,紐牙於丑。

神名。【山海經】女丑之尸。 【六書正譌】手械也。从又,手也,有物以縶之。象形。因聲借爲子丑字,十二月之象也。又丑象子初生舉手。

〔古文〕𠀇𠀃【廣韻】【集韻】【韻會】淺野切【正韻】七野切,𠀤音跙。借曰之辭。【論語】且予之類是也。

未定之辭。【禮·檀弓】曾子曰:祖者,且也。且胡爲其不可以反宿。

又也。【詩·小雅】君子有酒,多且旨。

此也。【詩·周頌】匪且有且。【傳】非獨此處有此稼穡之事也。

姑且也。【詩·唐風】且以喜樂。

將也。【史記·項羽紀】范增謂項莊曰:若屬且爲所鹵。

苟且也。【莊子·庚桑楚】老子語南榮趎曰:與物且者,其身不容,焉能容人。【註】且者,姑與物爲雷同,而志不在也。

姓。宋且謹修,明且𥳑。俗誤讀苴。

通作俎。薦牲具。祭祀燕饗用之。 

【集韻】【韻會】【正韻】𡘋子余切,音疽。【說文】薦也。

同趄。行不進也。【易·夬卦】其行次且。別作趦趄。

多貌。【詩·大雅】籩豆有且。

蝍蛆亦曰卽且。【史記·龜筴傳】騰蛇之神,而殆於卽且。 

【爾雅·釋天】六月爲且。【郭註】闕詁。或云:一作焦月。六月盛熱,故曰焦。

巴且,見【司馬相如賦】。【史記】作猼且,卽巴焦。

語餘聲。【詩·鄭風】士曰旣且。【朱傳】音疽。語辭,與乃見狂且,其樂只且,匪我思且,椒聊且,曰父母且,諸且字皆語餘聲。 

【集韻】【韻會】【正韻】𠀤叢租切。與徂同,往也。 

【韻會】七序切,徐去聲。恭敬貌。【詩·周頌】有萋有且。 【正字通】《說文》且从几,足有二橫。一,地也。象藉於地形。音阻。阻詛諧且爲聲,餘義皆假借。孫愐譌用子余切。《韻會》馬韻且引《說文》義同俎,譌轉魚韻,爲孫切所蔽,音同疽,音義相矛盾。又俎本作且,且字借義旣廣,故別加半肉作俎以別之。

【廣韻】敷悲切【集韻】【韻會】攀悲切【正韻】鋪悲切,𡘋音胚。大也。【書·大禹謨】嘉乃丕績。

奉也。【前漢·郊祀志】丕天之大律。【註】奉天之大法也。又姓。春秋晉大夫丕鄭。亦作㔻。

同岯。山名。大邳山。【史記】作伾。【國語】作丕。

元也。【書·金縢】是有丕子之責于天。【史記】以丕爲負。【索隱】引鄭氏曰:丕讀作負。

《廣韻》《玉篇》諸書音切,倶本音和,惟重脣輕脣之音,多用交互。後學不考,遂成譌舛,如丕用敷悲切之類。是以敷母輕脣之音,切滂母重脣之字。宜從《集韻》諸書攀悲切爲是。岯原字从山不。

〔古文〕卋【廣韻】舒制切【集韻】【韻會】【正韻】始制切,𠀤音勢。代也。【詩·大雅】本支百世。

【論語】必世而後仁。【註】三十年爲一世。【左傳·宣三年】王孫滿曰: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維摩經】大千世界。【註】世謂同居天地之閒,界謂各有彼此之別。

姓。【風俗通】秦大夫世鈞。又與生同。【列子·天瑞篇】亦如人自世之老,皮膚爪髮,隨世隨落。【註】世與生同。 

【韻補】叶私列切,音薛。【詩·大雅】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叶上撥。撥音撇。【晉書·樂志】匡時拯俗,休功蓋世。宇宙旣康,九有有截。 【集韻】書作𠀍。

〔古文〕卋【廣韻】舒制切【集韻】【韻會】【正韻】始制切,𠀤音勢。代也。【詩·大雅】本支百世。

【論語】必世而後仁。【註】三十年爲一世。【左傳·宣三年】王孫滿曰: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維摩經】大千世界。【註】世謂同居天地之閒,界謂各有彼此之別。

姓。【風俗通】秦大夫世鈞。又與生同。【列子·天瑞篇】亦如人自世之老,皮膚爪髮,隨世隨落。【註】世與生同。 

【韻補】叶私列切,音薛。【詩·大雅】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叶上撥。撥音撇。【晉書·樂志】匡時拯俗,休功蓋世。宇宙旣康,九有有截。 【集韻】書作𠀍。

〔古文〕㘳【廣韻】去鳩切【集韻】【韻會】祛尤切【正韻】驅尤切,𠀤音蚯。阜也,高也。四方高,中央下曰丘。【爾雅·釋丘】非人爲之曰丘。

前高後下曰旄丘。【博雅】小陵曰丘。 

【周禮·春官·大司樂】凡樂,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而奏之。夏日至,于澤中之方丘而奏之。【疏】土之高者曰丘。因高以事天,故於地上。因下以事地,故於澤中。

地名。帝丘,本顓頊之墟,今澶州濮陽縣。又營丘,商丘,楚丘,靈丘,葵丘,咸丘,虎丘,皆地名。

三丘。【張衡·思玄賦】過少昊之窮野兮,問三丘乎句芒。【註】蓬萊,方丈,方壺,三者皆羣仙所居。 

【前漢·𠛬法志】四井爲邑,四邑爲丘。丘,十六井也。 

【春秋·成元年】作丘甲。【胡傳】益兵也,卽丘出一甲,則一甸之中,共百人爲兵矣。

聚也。【孔安國·尚書序】九州之志,謂之九丘。言九州所有,皆聚此書也。

崇丘,亡詩篇名。言萬物得極其高大也。

大也。【前漢·楚元王傳】高祖微時,嘗與賓客過其丘嫂食。【註】長嫂之稱。

空也。【前漢·息夫躬傳】寄居丘亭。

丘里。【莊子·則陽篇】少知問太公調曰:何謂丘里之言。曰:丘里者,合十姓百名,以爲風俗也。

比丘。【魏書·釋老傳】桑門爲息心,比丘爲行乞。

姓。又左丘,龍丘,咸丘,虞丘,梁丘,母丘,陶丘,浮丘,麥丘,水丘,吾丘,皆復姓。 

【韻補】叶祛其切,音欺。【詩·衞風】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叶下媒期。【小雅】楊園之道,猗于畝丘。叶下詩之。【左傳·僖十五年】史蘇占之曰:不利行師,敗於宗丘。叶上姬旗。

叶苦高切,音尻。【楚辭·九懷】玄鳥兮辭歸,飛翔兮靈丘。望谿兮蓊鬰,熊羆兮呴嘷。

叶丘於切,音區。【𨻰琳·大荒賦】過不死之靈域兮,仍羽人之丹丘。惟民生之每每兮,佇盤桓以躊蹰。古丘區聲通。【顏師古曰】古語丘區二字音不別,今讀則異。互見匚部區字註。 【集韻】本作丠,亦作𡊣。

【唐韻】兵永切【集韻】【韻會】【正韻】補永切,𠀤音炳。十幹名之一。【爾雅·釋天】太歲在丙曰柔兆。月在丙曰修。【說文】南方之位也。南方屬火,而丙丁適當其處,故有文明之象。 

【周髀算經】上天名靑丙,下地曰靑戊。 

【張衡·東京賦】大丙弭節,風后陪乗。【註】大丙,神名。 

【集韻】陂病切,音柄。日名。

【廣韻】署陵切【集韻】【韻會】辰陵切【正韻】時征切,𠀤音承。【玉篇】繼也。【廣韻】佐也。【正韻】副貳也。【禮·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

【戰國策】堯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湯有三輔。

【前漢·百官表】丞相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註】應劭曰:丞者,承也。相者,助也。 

【前漢·淳于長傳】扶丞左右,甚有甥舅之恩。 

【宋史·天文志】紫微垣西蕃七星,第七星爲上丞。東蕃八星,第八星爲少丞。

與承通。【史記·張湯傳】於是丞上指。今本或作承。 

【廣韻】常證切,承去聲。縣名。在沂州,匡衡所居。 

【韻補】叶之郢切。與拯通。【揚雄·羽獵賦】丞民於豐桑。

考證:〔【禮·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師傅,有疑丞。〕 謹照原文師傅改師保。

【篇海】丁羞切。【揚子·方言】一去不還也。俗作丟,非。

【集韻】丘本字。【說文】丠,土之高也,非人爲之。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丠南,故从北。 

【集韻】補過切,音播。關東謂塚大曰丠。

【篇海】丁羞切。【揚子·方言】一去不還也。俗作丟,非。

【廣韻】與久切【集韻】以九切【正韻】云九切,𠀤音有。闔戸爲丣,日入時也。【說文】就也。八月黍成,可爲酎酒。象古文酉之形。古文酉,从丣。丣爲春門,萬物已出。酉爲秋門,萬物已入,一,閉門象也。【六書正譌】後人以此字類丣,故加酉字別之。酉,乃古酒字,象器中半水。旣以酉字爲丣,復加水旁作酒字。凡畱柳等字皆从丣,醴醪等字會意者皆从酉,二字不可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