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見 kh 溪 k 群 ng 疑 b 幫 ph 滂 p 並 m 明
Hw 非 hw 敷 Hw 奉 w 微 d 端 th 透 t 定 n 泥
j 知、照 ch 徹、穿 c 澄、床 sh 審 zh 禪 ñ 娘 dz 精 tsh 清 ts 從 s 心 z 邪
h 曉 X 匣 H 匣 ' 影 Y 影 x 喻 y 喻
l 來 Zh 日 i u e o w y ÿ

上古音系 構擬周秦古音


上古音系所研究的是上古漢語的語音系統、音節結構,包括聲母韻母內部的組核結構、變化和變化的功能,以及它於切韻系統聯繫的規律(語音演變規則和發生機制),乃至在方言於親屬語言音韻中的反映。

廣韻 大宋重修廣韻


《大宋重修廣韻》是公元1008年,由陳彭年等人奉詔,根據《切韻》修訂成的一部韻書。《廣韻》共收字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列三千八百七十四小韻,分爲上平聲、下平聲、上聲、去聲、入聲五卷,共計二百零六韻。

蒙古字韻 元代八思巴文韻書


《蒙古字韻》是中國元代用八思巴字拼寫漢語(也稱八思巴字漢語)的韻書。本書編著於1269~1292年之間,編著者未詳。元刻本流傳至清代道光年間,後亡佚。現在僅存一箇舊寫本,是元至大戊申(1308)朱宗文(字彥章,信安人)所做的校訂本,也已流失國外。

中原音韻 元曲的標準韻律


《中原音韻》是元代戲曲家周德清所著的記錄北曲音系的韻書,也是自《切韻》後第一個脫離《切韻》框架,記錄現實語音的韻書。《中原音韻》分兩部分,前一部分是韻書的形式,分爲十九韻,每個韻內又分平聲陰、平聲陽、上聲、去聲、入聲作平聲、入聲作上聲、入聲作去聲,按小韻編排,不註反切。後一部分是關於韻譜編制體例、審音原則的說明,介紹了北曲的體制、音律、語言以及創作方法。

由於《中原音韻》與傳統韻書體系大異,四庫全書沒有將它像其他韻書一樣收入經部小學類,而收入了集部詞曲類。《中原音韻》在後世的詞曲創作中被奉爲圭臬,明代戲曲家沈寵綏在《度曲須知》卷首「詞學先賢姓氏」一節將周德清名列第一,駕於關漢卿、王實甫之上。

洪武正韻牋 明代韻書


《洪武正韻牋》是明代楊時偉編纂的一部韻書。該書以明洪武八年樂韶鳳、宋濂等人所著的《洪武正韻》爲基礎,增註補箋。同時取《韻補》、《古音考》等古書之音,附於各韻之後,謂之「古音」。又取《韻會舉要》、《丹鉛錄》諸書收字,增附於韻後,謂之「逸字」。

《洪武正韻牋》基本保持了《洪武正韻》的音韻體系,修改多在釋義、字序處。

分韻撮要 記載清初粵語的韻書


《分韻撮要》是記載清初粵語語音的韻書,現存最早的版本是1782年的《江湖尺牘分韻撮要合集》。《分韻撮要》分三十三韻部,每個韻部內小韻按照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排列,小韻有字義但無反切。《分韻撮要》的作者和具體成書年代均不詳,但可以確定的是此書記錄的語音系統不早於明末清初。

1856年美國人Williams, S. Wells根據《江湖尺牘分韻撮要合集》刻本出版了《英華分韵撮要》,它是一部按韻部編排的漢英字典,每個漢字除了有英文釋義外,還分別記錄的粵語和官話的拼寫。現存的版本由洛杉磯大學圖書館收藏。

生僻字轉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