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見 kh 溪 k 群 ng 疑 b 幫 ph 滂 p 並 m 明
Hw 非 hw 敷 Hw 奉 w 微 d 端 th 透 t 定 n 泥
j 知、照 ch 徹、穿 c 澄、床 sh 審 zh 禪 ñ 娘 dz 精 tsh 清 ts 從 s 心 z 邪
h 曉 X 匣 H 匣 ' 影 Y 影 x 喻 y 喻
l 來 Zh 日 i u e o w y ÿ

(修改自《西夏研究論集》(1983年版)第182-189頁《西夏文字》)

西夏是我國北宋時期以党項族為主體,包括漢、吐蕃、回鶻、契丹、女真、韃靼等族建立的封建割據地方政權。建都興慶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管轄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全區及甘肅、陝西、青海、新疆和內蒙古等省區的各一部分地區。西夏在祖國的歷史上,曾起過重要作用,為創造祖國豐富多彩的文化,貢獻過自己的力量。西夏文字就是他們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

西夏文字的創立

西夏文字創於何時、何人?

元昊自制蕃書十二卷。

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元昊自制蕃書,命野利仁榮演繹之,成十二卷。

《宋史》

其徒遇乞先創造蕃書,獨居一樓上,累年方成。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

但是《遼史》則說:

德明“制蕃書十二卷,又制文字,若符篆”

《遼史》

《宋史》又說:

元昊自幼“通蕃漢文字”。

《宋史》

由此看來,早在德明時期已經有了西夏文字。德明死後,元昊繼承父位,公元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命野利仁榮蒐集、整理,使其規範化,“演繹之,成十二卷”,作為國書,“教國人紀事用蕃書,而譯《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為蕃語”。這比較符合實際。

西夏文字的結構形式

西夏文字仿照漢字創制,是一種典型的方塊字。

字形方整,類八分書,而書頗重複。

《宋史》

西夏人自己也說:

漢、夏文字“論末則殊,考本則同”。

西夏人究竟怎樣模仿僅字而創西夏文字?我們把這兩種文字的結構形式解剖、對比一下,就明白了。

字形結構 漢字 西夏字
獨立
複合 豎(左右、左中右結構) 林 漸
疊(上下、上中下結構,品字形) 昌 蓝 晶
盟 㗊 器

左豎右疊(左右結構) 𣳮 慢
左疊右豎(左右結構) 數 鼓
左豎中疊右豎(左中右結構)
外圍(全包圍結構) 回 𡇟 园
半圍(半包圍結構) 仄 阙 冈

據表,可以看出西夏文字除了沒有“外圍”形式外,其餘結構形式基本上與漢字相同。漢字筆畫最少的是一畫,如“一”、“乙”。最多的繁體字竟達五十二畫,如“䨻”(音bèng)。(今按:筆畫數最多的漢字應該是“𪚥”及“𠔻”,共64畫)西夏字筆畫最少的是四畫,如“(人)”。多的有十九畫,如“(夭、閻王)”。一般的字都在十畫左右。不像漢字那樣,差別懸殊。所以,西夏文字看起來非常均勻、瑰麗,引人入神。

西夏文字的構造原理

西夏文字仿照扭字.漢字從仰韶文化開始,已出現圖畫文字, “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到了甲骨文時代,毫無疑問是經過了至少兩三千年的發展的”。而西夏文字僅僅只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它未經過“圖畫文字”的發展過程,而是由少數人仿漢字創制的。漢字的構造原理,被許慎歸納為“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註、假借”,稱為“六書”。後來的學者說這是“造字之本”。有的學者認為“六書”不過是“干支表,即六行書”。但在宋代,甲骨文未出土前,“六書”之說對西夏也有影響。例如“門”字,西夏文借漢字,音“門”,字形為“”。《文海》解釋為“與門相似”,按“象形”創造的。而大部分字則是採用“會意”形式構成的。例如:“會意”形式構成的。例如:

不+動=定

不+信=疑

父+無=孤

心+憂=愁

口+無+水=渴

死+棺+地=墓

圖片來自BabelStone: Untangling the Web of Characters

在西夏人自己著的《文海》裏,對西夏字的構造,用“頭”(表示某字的頭部),“下”(表示某字的下部)、“旁”(表示某字的偏旁)、“幹”(表示某字的字幹和中心)、“從”(表示從某字)、“凡”(表示字的周圍)、“全”(表示字的全部)、“減” (表示減去某字的部分)等來解釋。例如:“聞:耳頭知全”、“魔:有幹從鬼”、“僕:使旁從奴”、“名:不凡聖生”等。

西夏字的部首,一般都函有一定意義,與漢字相似。例如:氵為、亻為、馬為、鳥為等等,西夏文字的構造是很有規律的。

字數與聲韻

我們常用的《新華字典》收了八千五百字左右.清代張廷敬、張玉書等編的《康熙字典》,收了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字,現在的漢字約有五萬多字。(今按:漢字總共有多少字?

西夏字有多少?西夏人自己編的《文海》,現存三千零六十四字;《音同》收六千一百三十三字。(實際上只有五千八百多字)此書出版於公元1132年(宋高宗紹興二年),這時西夏文字僅有九十六年的歷史,距西夏滅亡(公元1227年)還有九十五年歷史, 而文字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仁孝時期(公元1140-1193年)西夏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到了高峯,校刊出刊過數以千卷計的西夏文經, 肯定會出現大量新字。西夏陵墓出土的大量西夏文殘碑,樹有一些辭書上沒有的新字。根據現在資料可以斷定,西夏文字有六千多字(包括異體字),是沒有問題的。

古今文字集成西夏文部分基於《簡明夏漢字典》(2012版),共收6074個單字(包括異體字、韻字和訛體),同時根據Unicode標準收錄其他來源的西夏文。西夏國書《同音》字典的作者在《序言》中說:其書“大字6133,注字6230”。注字無誤,大字多統計近300字,其後以訛傳訛,學術界至今誤認爲“西夏字共計6000多字”,從現有的資料可以肯定,西夏字只有5800多字,其餘爲異體和訛體字。由於《同音》、《文海》等字書殘缺,缺少部分難以考證,但《簡明夏漢字典》除對《同音》甲、乙、丙三個版本和《文海》重新覈準外,還考證吸收了《同義》、《文海寶韻》、《同音文海寶韻合編》和《五音切韻》等字書、韻書新字80個,力求將更多的資料提供給讀者。

《同音》(丁種本) Tang. 18/15 [Inv. No. 8365]

西夏仿《韻鏡》的九音分類,而編《音同》;仿司馬光的《切韻指掌圖》,而編《五聲切韻》;又仿《廣韻》, 而編《文海》。漢文的平、上、去、入四聲,在《掌中珠》裏也有反映,用點表示四聲。例如:風,音 .勒,平聲;眶,音.誇,上聲;節,音則.,去聲;至,音能. 入聲。但是,去聲和入聲字很少,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羅福萇說:“宋都汴京,故西夏譯語以中原音為標準,蓋北方無入聲,至入則轉平。“(見《西夏國書略說》)西夏人這種向先進文化學習的精神,值得後人學習。

國內外研究西夏文的簡況

公元1345年(元至正五年)建造的居庸關六體文碑,其中有西夏文,1870 年英國學者魏利亞( A·Wylia )認為是“女真小字"。1895年法國人狄維里亞( Mr. Devieria)才肯定是“西夏國書”。1898年,狄民認定《涼州感通塔碑銘》亦為“西夏國書”。1908年,俄國人柯茲洛夫(Пётр Кузьми́ч Козло́в)在我國內蒙古額濟納旗黑水城址,掘一古塔,劫去數以千計的各種文物資料,其中有《文海》、《音同》、《掌中珠》等。

“十月革命以前,俄國人伊鳳閣(А.И.Иванов)利用被劫去的《掌中珠》進行研究。1919 年,我國學者羅福成研究出版了《西夏譯蓮華經考釋》、《西夏國書類編》。同年,其弟羅福萇出版了《西里國書略說》。1933年,王靜如出版了《西夏研究》。我國學者在國內外都有影響。

六十年代開始,國內外對這一學科又開始重視起來,1962 年,中國科學院招收西夏文研究生。目前我國研究西夏文的不僅有年過七旬的老前輩,如北京的王靜如、羅福頤先生;甘肅的張思溫先生;寧夏的羅雪橋先生;臺灣的龔煌域先生。而且還出現了一批年青的專業人且和業餘愛好者,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歷史研究所、中山大學、西南民族學院、甘肅省博物館等,都有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人員。

在國外,日本、蘇聯、法國、英國等都有人從事這一研究工 作,著名的有日本的西田龍雄、橋本萬太郎教授,俄羅斯的克恰諾夫(Евгений Иванович Кычанов)、索弗羅諾夫(Mikhail Viktorovich Sofronov)教授等。

國內外西夏學家(不完全列表)

來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Tangutologists

名字 年代 國家 貢獻
羅振玉 1866–1940 中國

Collection of Western Xia Official Seals (1927)

羅福成 1885–1960 中國

Study of the Lotus Sutra in Tangut (1914)

羅福萇 1895–1921 中國

Brief Explanation of the Western Xia Script (1914)

王静如 1903–1990 中國

"Notes on the Chinese and Tibetan transcriptions of the Hsi-hsia (Tangutan) language" (1930)

Research on the Western Xia (1933)

"Introduction to the Phonetic System of the Tangut Language" (1982)

羅福頤 1905–1981 中國

Collected Study of Official Seals of the Western Xia (1982)

黃振華 1930–2003 中國

《文海研究》 Study of the Sea of Characters (1983)

Researches in Tangut History (1989)

李範文 1932- 中國

Study of the Homophones (1986)

《夏漢字典》 Tangut-Chinese Dictionary (1997, 2008, 2012)

牛达生 1933- 中國

The Western Xia Square Pagoda at Baisigou (2005)

龔煌城 1934–2010 中國臺灣

《西夏語的音韻轉換與語音構擬》 "The phono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Tangut through examination of phonological alternations" (1989)

白濱 1936-2022 中國

《文海研究》 Study of the Sea of Characters (1983)

Researches in Tangut History (1989)

史金波 1940- 中國

《文海研究》 Study of the Sea of Characters (1983)

Brief History of Buddhism in the Western Xia (1988)

Study of Western Xia Publishing (2004)

《西夏文教程》 A Course in Tangut (2013)

聶鴻音 1954- 中國

"Study of the phonetic symbols used in the Pearl in the Palm" (1987)

"Tangutology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1993)

林英津 1955- 中國臺灣

Study of the Tangut translation of "Sunzi's Art of War" (1994)

賈常業 1954- 中國

《西夏文字典》 (2019)

景永時 1959- 中國

Translations of books and articles by Russian Tangutologists

Design of Tangut fonts

韓小忙 1963- 中國

《〈同音文海宝韵合编〉整理与研究》 (2008)

《〈同音背隐音义〉整理与研究》 (2011)

《西夏文的造字模式》 (2016)

《西夏文词典 世俗文献部分》 (2021)

孫伯君 1966- 中國

《西夏新譯佛經中的特殊標音漢字》 "Sanskrit-Chinese phonetic transcriptions and the Northwest Chinese dialect in Tangut translations of sūtras" (2007)

西夏新译佛经陀罗尼的对音研究 (2010)

戴忠沛 1977- 中國香港

Tai Chung-pui (2018). “Tibetan Buddhism practice of inner fire meditation as recorded in Tangut fragments with Tibetan phonetic glosses”, Journal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 2(3), 163-184.

Sun Bojun, and Tai Chung-pui (2012). “Features of the Tangut consonant system as reflected in Sanskrit-Tangut transliterations”, in Nathan W. Hill (ed.) Medieval Tibeto-Burman Languages 5. Leiden: Brill, 353-386.

戴忠沛 (2010)「藏文注音西夏文殘片綜述」,載聶鴻音、孫伯君編《中國多文字時代的歷史文獻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 41-51 頁。

戴忠沛 (2009)「五份新見藏文注音西夏文殘片校釋」,《寧夏社會科學》2009 年第 6 期,第 95-99 頁。

戴忠沛 (2009)「藏文注音西夏文殘片的分類和來源」,《民族研究》2009 年第 6 期,第 58-63 頁。

戴忠沛 (2007)「莫高窟北區出土西夏文殘片補考」,《西夏學》第 2 期,第 120-124 頁。

戴忠沛 (2006)「法藏西夏文〈占察善惡業報經〉殘片考」,《寧夏社會科學》2006 年第 4 期,第 94-96 頁。

龔勳 1990- 中國

"Uvulars and uvularization in Tangut phonology" (2020)

Nasal Preinitials in Tangut Phonology (2022)

西田龍雄

(Nishida Tatsuo)

1928–2012 日本

Study of the Hsi-Hsia Language (1964)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the Tangut Kingdom (1997)

橋本萬太郎

(Hashimoto Mantaro)

1932-1987 日本

荒川慎太郎

(Arakawa Shintarō)

1971- 日本

《西夏語通韻字典》(1997)

Tangut-Russian-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2006)

三宅英雄

(Marc Miyake)

1971- 美國

"Sketch of Pre-Tangut" (2012)

邓如萍

Ruth W. Dunnell

1950- 美國

"The 1094 Sino-Tangut Gantong Stupa Stele Inscription of Wuwei" (1988)

The Great State of White and High: Buddhism and State Formation in Eleventh-Century Xia (1996)

伊鳳閣

Aleksei Ivanovich Ivanov

(Алексе́й Ива́нович Ивано́в)

1878–1937 前蘇聯

"Monuments de l'écriture tangout" (1920)

聶歷山

Nikolai Aleksandrovich Nevsky

1892–1937 前蘇聯

"A Brief Manual of the Si-Hia Characters with Tibetan Transcriptions" (1926)

Tangut Philology (1960)

Vsevolod Sergeevich Kolokolov

(Все́волод Серге́евич Ко́локолов)

1896–1979 前蘇聯

Chinese Classics in Tangut Translation (1966)

Sea of Characters (1969)

索弗羅諾夫

Mikhail Viktorovich Sofronov

(Михаи́л Ви́кторович Софро́нов)

1929- 俄羅斯

《西夏語法書》 Grammar of the Tangut Language (1968)

The Dictionary of Tangut (Xi Xia). The Tangut-Russian-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克恰諾夫

Evgenij Ivanovich Kychanov

(Евге́ний Ива́нович Кыча́нов)

1932–2013 俄羅斯

Chinese Classics in Tangut Translation (1966)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the Tangut State (1968)

Sea of Characters (1969)

Tangut-Russian-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2006)

Anatoly Pavlovich Terentev-Katansky

(Анато́лий Па́влович Тере́нтьев-Ката́нский)

1934–1998 俄羅斯

Book Publishing in the Tangut State (1981)

Sea of Characters (1969)

克平

Ksenia Borisovna Kepping

(Ксе́ния Бори́совна Ке́пинг)

1937–2002 俄羅斯

Sea of Characters (1969)

Sunzi in Tangut translation (1979)

Morphology of the Tangut Language (1985)

"Tangut Ritual Language" (1996)

索羅寧

Kirill Solonin

(Кири́лл Ю́рьевич Соло́нин)

1969- 俄羅斯

"Hongzhou Buddhism in Xixia and the Heritage of Zongmi (780–841)" (2003)

"The Chan Teaching of Nanyang Huizhong (?-775) in Tangut Translation" (2012)

"The "Perfect Teaching" and Liao Sources of Tangut Chan Buddhism: A Study of Jiexing zhaoxin tu" (2013)

《大鹏展翅:藏传佛教新旧译密咒在西夏的传播》

扎伊采夫

Viacheslav Petrovich Zaytsev

(Вячесла́в Петро́вич За́йцев)

1976- 俄羅斯

"Re-examination of the Tangut Fragment Or. 12380/3495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British Library" (2016)

卜士礼

Stephen Wootton Bushell

1844–1908 英國

"The Hsi Hsia Dynasty of Tangut, their Money and Peculiar Script" (1985–1986)

"The Tangut script in the Nan K'ou Pass" (1899)

Gerard Clauson 1891–1974 英國

Skeleton Dictionary of the Hsi-Hsia Language (1938–1963, manuscript published posthumously in 2016)

魏安

Andrew West

1960- 英國

Musical Notation for Flute in Tangut Manuscripts (2012)

Gerard Clauson's Skeleton Tangut (Hsi Hsia) Dictionary: A facsimile edition (2016)

Gabriel Devéria 1844–1899 法國

"L'Écriture du Royaume de Si-Hia ou Tangout" (1898) "Stèle Si-hia de Leang-tcheou" (1898)

Georges Morisse 1910- 法國

"Contribution préliminaire à l'étude de l'écriture et de la langue si-hia" (1904) — study of the Tangut translation of the Saddharma Puṇḍarīka (Lotus Sutra).

向柏霖

Guillaume Jacques

1979- 法國

"The origin of vowel alternations in the Tangut verb" (2009)

"The structure of the Tangut verb" (2011)

Esquisse de phonologie et de morphologie historique du tangoute (2014)

Romain Lefebvre 1981- 法國

L'imaginaire de l'autre : Étude et analyse de la réception du volume 41 de l'Avataṃsakasūtra en langue tangoute, conservé à l'Université de Pékin et à l'Institut des hautes études chinoises du Collège de France (2013)

Luc Kwanten 1943-2021 比利時

The Timely Pearl: A 12th Century Tangut-Chinese Glossary (1982)

"The Phonological hypothesis of the Hsi Hsia [Tangut] Language," (1984)

"Special Research Problems in Hsi Hsia [Tangut] History and Linguistics" (1985)

"The Structure of the Tangut [Hsi Hsia] characters" (1989)

高奕睿

Imre Galambos

1967- 匈牙利

"The Tangut translation of the General's Garden by Zhuge Liang" (2011)

Translating Chinese Tradition and Teaching Tangut Culture (2015)

Eric Grinstead 1921-2008 新西蘭

The Tangut Tripitaka (1971)

Analysis of the Tangut Script (1972)

字體下載

目前常見的西夏文字體有日本今昔文字鏡的西夏文字體、景永時字體、柳長青字體。詳情請參考盤點常見的西夏文字體。今昔文字鏡的字體是目前網上最容易找到的西夏文字體,但錯字較多。需要下載的可以到今昔文字鏡的官網下載(下載“TTF_download ”下的M202、M203)。而景永時字體是目前學界使用最多的字體。本網站曾經使用過文字鏡字體,現採用的是根據Unicode文件修改的景永時字體。其他西夏文字體請到這裏下載。

鏈接

西夏字索引

西夏字四角號碼檢字法

西夏字部首檢字

西夏字擬音方案

西夏文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