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頭
释義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報切,音耄。【說文】草覆蔓也。
又【爾雅·釋言】芼,搴也。【註】皆擇菜也。
又【五音集韻】武道切,音媢。用菜雜肉爲羹也。【禮·內則】芼羹。【疏】芼菜者,按《公食大夫禮》三牲皆有芼,牛藿、羊苦、豕薇也。
又【韻會】謨袍切,音毛。【柳宗元詩】野蔬盈傾筐,頗雜池沼芼。【註】芼,草也。
又音莫。【詩·周南】左右芼之。叶下樂韻。
【唐韻】五加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加切,𠀤音衙。【說文】萌芽也。【禮·月令】是月也,安萌芽。【呂氏春秋】萌芽始震,凝寒不形。【關尹子·四符篇】核芽相生。
又【博雅】始也。【參同契】隂陽之始,𤣥合黃芽。
又【韻補】牛何切,音俄。【白居易·種桃歌】食桃種桃核,一年核生芽。去春已稀少,今春漸無多。
又訛乎切,音吾。【揚雄·徐州箴】禍如丘山,本在萌芽。牧臣司徐,敢告僕夫。【唐韻古音】按《月令》《參同契》等書古音俱讀如吾,至《晉書》童謠,草木萌芽殺長沙,則轉爲今音矣。
【唐韻】【韻會】【正韻】𠀤方味切,音沸。【詩·召南】蔽芾甘棠。【傳】蔽芾,小貌。
又布蓋切,音貝。義同。
又【廣韻】分物切,音弗。草木翳薈也。【博雅】芾芾,茂也。
又【韻畧】與韍同。【詩·曹風】彼其之子,三百赤芾。【傳】芾,韠也。【小雅】朱芾斯皇。
【唐韻】而證切【集韻】如證切,𠀤音認。草不剪也。【列子·黃帝篇】藉芿燔林。【唐書·杜祐傳】祐于朱坡樊川,頗治亭館林芿,鑿山股泉,與賔客置酒爲樂。【方干詩】芿草不停獸。
又【集韻】如烝切,音仍。艿或作芿。詳艿註。
【唐韻】胡郞切【集韻】寒剛切,𠀤音杭。【爾雅·釋草】苀,東蠡。【張衡·西京賦】草則葴莎菅,蒯薇蕨茘苀。
又【集韻】居郞切,音岡。草名。葉似蒲,叢生。
【玉篇】與從同。註詳彳部八畫。
(蓯)【唐韻】作孔切【集韻】祖動切,𠀤音總。菶蓯,草貌。
又【韻會】草名。【爾雅·釋草】須葑蓯。
又【廣韻】草貌。
又【集韻】七恭切,音鏦。【類篇】肉蓯蓉,藥名。
又荀勇切,音竦。𧘂蓯,相入貌。【史記·司馬相如傳】騷擾𧘂蓯。
【字彙補】音未詳。【繆襲·尤射】期苂然有成者。
〔古文〕𢇬【字彙補】以久切,音友。草名。
【唐韻】𠋫古切【集韻】後五切,𠀤音戸。【說文】地黃也。【爾雅·釋草】芐,地黃。【註】芐,一名地髓。【韻會】引《爾雅翼》云:地黃生者,以水試之,浮者名天黃,半沈半浮者人黃,沈者地黃。芐字从下,亦趨下之義。
又【禮·閒傳】芐剪不納。【疏】芐爲蒲苹,爲席,剪頭爲之,不編納其頭而藏于內也。
又【唐韻】胡駕切【韻會】亥駕切,𠀤音暇。義同。 【集韻】亦作芦。
【玉篇】禹鬼切【集韻】羽鬼切,𠀤音偉。【說文】大葭也。【詩·衞風】一葦杭之。【風俗通】除夕飾桃人,垂葦交,畫虎于門。【後漢·袁閎傳】爲沛相,乗葦車。
又山名。【水經注】江水浦東有葦山。
又【類篇】于非切,音闈。【爾雅·釋草】葦𧃝,芀。謝嶠讀作平聲。
又【篇海】于貴切,音胃。【莊子·列禦𡨥】緯蕭而食。亦作葦。
考證:〔【詩·衞風】一葦航之。〕 謹照原文航改杭。
【唐韻】郞擊切,音歷。葶藶。詳葶字註。
【唐韻】【集韻】𠀤侯襉切,藖去聲。【說文】莧,菜也。【博雅】莧,莔也。【管子·地員篇】𩏴下于莧,莧下于蒲。【爾雅·釋草】蕢,赤莧。【註】今莧菜之有赤莖者。
又【韻會】【正韻】𠀤形甸切,音現。【易·夬卦】莧陸夬夬。【註】莧陸,草之柔脃者。馬、鄭、王皆云莧陸,一名商陸。
又【集韻】戸版切,音浣。與莞同,莞爾,笑貌。
按《集韻》又胡官切,音桓。山羊細角也。
【唐韻】直良切【韻會】仲良切,𠀤音長。【詩·檜風】隰有萇楚,猗𤣕其枝。【傳】萇楚,銚弋也。【疏】今羊桃也。【張衡·南都賦】薇蕪蓀萇。
又姓。【禮·樂記】閒諸萇弘。【註】萇弘,周太史。【通志·氏族略】唐奉天尉萇總。
又烏萇,國名。【水經注】烏萇國卽北天竺,佛所到國也。
〔古文〕𡶍𦭆【唐韻】七岡切【正韻】千剛切,𠀤音倉。【說文】草色也。【易·說卦傳】震爲蒼筤竹。【臨川吳氏註】蒼,深靑色。【詩·王風】悠悠蒼天。【禮·玉藻】大夫佩水蒼玉。【疏】似水之蒼而雜有文。
又【博雅】茂也。【書·益稷篇】至于海隅蒼生。【傳】蒼蒼然生草木。
又老也。【詩·秦風】蒹葭蒼蒼。【釋文】物老之狀。
又【前漢·陳勝傳】蒼頭。【註】士卒靑帛巾。
又【綱目集覽】蒼黃,急遽貌。
又姓。【通志·氏族略】蒼氏。【註】《風俗通》云:八愷,蒼舒之後。
又【韻會】采朗切,倉上聲。莽蒼,寒狀。一曰近郊之色。【莊子·逍遙遊】適莽蒼者,三飡而反。【唐書·韋述傳】蒼卒犇逼。【白居易詩】寒銷春蒼茫。 亦作倉。【禮·月令】駕倉龍,服倉玉。【史記·蕭望之傳】倉頭廬兒。 【直音】作蒼。蒼字从艸作。
考證:〔【書·益稷謨】至于海隅蒼生。〕 謹照益稷不稱謨,謨改篇。
【唐韻】直呂切【集韻】丈呂切,𠀤音佇。草名。可爲繩。【張衡·南都賦】其草則藨苧薠莞。【王褒·僮約】多取蒲苧,益作繩索。【本草】取苧根和米粉爲餠禦饑,味甘美。
又苧蘿,山名。【吳越春秋】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
又【集韻】陳如切,音除。義同。又通作紵。【詩·陳風】東門之池,可以漚紵。【註】苧同。亦作芧。
考證:〔【張衡·南都賦】其草則藨苧蘋莞。〕 謹照原文蘋莞改薠莞。
【唐韻】素姑切【集韻】【正韻】孫租切,𠀤音酥。【說文】桂荏也。【本草】紫蘇。【註】蘇,从穌,舒暢也。蘇性舒暢,行氣和血,故謂之蘇。蘇乃荏類,而味辛如桂,故《爾雅》謂之桂荏。
又【揚子·方言】蘇,芥草也,江淮南楚之閒曰蘇。
又木名。【詩·鄭風】山有扶蘇。【傳】扶蘇,扶胥,小木也。
又流蘇。【西京雜記】昭陽殿壁帶往往爲黃金釭,皆銜五色流蘇。【司馬相如·上林賦】【註】蘇,析羽也。
又息也。【書·仲虺之誥】后來其蘇。
又死更生。【戰國策】勃然乃蘇。
又取也。【屈原·離騷】蘇糞壤以充幃兮。【綱目集覽】取草曰蘇。
又【韻會】蘇蘇,氣索貌。【易·震卦】震蘇蘇。【註】恐懼不安之貌。【王註】躁動貌。
又臺名。【吳語】高高下下,以罷民于姑蘇。【註】姑蘇,臺也。
又亭名。【後漢·郡國志】襄國有蘇人亭。
又國名。【魏志·東夷傳】諸國各有別色,名之爲蘇塗。
又姓。【書·立政】司𡨥蘇公。【傳】忿生爲武王司𡨥,封蘇國。
又【集韻】山於切,音疋。詩扶蘇之蘇,徐邈讀疋。
又【字彙補】蘇故切,音傃。【荀子·議兵篇】蘇刃者死。【註】蘇讀作傃,謂相向格鬭者。
【集韻】【正韻】𠀤與𦯔同。
又複姓。【通志·氏族略】不苐氏,子姓也。 【正字通】《篇海》俗誤作次第之第,非。《韻會》第,但也。亦作弟。《字彙》作苐,非。
【唐韻】【正韻】於阮切【集韻】【韻會】委遠切,𠀤音婉。【說文】所以養禽獸也。【周禮·地官·囿人疏】古謂之囿,漢謂之苑。【前漢·高帝紀】故秦苑囿園池,令民得田之。【註】養禽獸曰苑。【白虎通】苑囿所以在東方,謂養萬物。東方,物所生也。
又縣名。【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高苑侯丙倩。【索隱註】縣屬千乗。
又善苑,國名。見【洞冥記】。
又【莊子·天地篇】諄芒將東之大壑,適遇苑風於東海之濵。【註】苑風,扶搖大風也。
又書名,如《文苑》《類苑》》《藝苑》《說苑》之類。
又宮室名。如內苑、禁苑、西苑、南苑之類。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句曲九星,二曰天苑。
又藥名。蕀苑,遠志也。見【博雅】。
又【集韻】【韻會】𠀤紆願切,音怨。【周禮·地官】禁山之爲苑。劉昌宗讀去聲。【左思·吳都賦】遭藪爲圃,値林爲苑。異荂蓲蘛,夏曄冬蒨。
又【類篇】于袁切,音鴛。人姓。【左傳】苑何忌,齊大夫。【魏志】渤海苑康。
又音鬱。【詩·小雅】我心苑結。【箋】苑,猶屈也,積也。【釋文】音鬱。
又【正韻】委粉切,讀如蘊。義同。
又苑、菀互通。【前漢·百官表】牧師菀令。【晉語】人皆集于苑。
又【韻補】叶音氳。【詩·秦風】蒙伐有苑。【註】苑,文貌,讀平聲,叶上羣韻。
考證:〔【詩·小雅】我心苑結。【傳】苑,猶屈也,積也。【箋註】讀鬱。〕 謹照原文傳改箋。箋註讀鬱改釋文音鬱。
【唐韻】【集韻】【類篇】𠀤而琰切,音冉。草盛貌。
又荏苒,猶展轉也。見荏字註。
【唐韻】【集韻】【韻會】𠀤郞丁切,音靈。【說文】卷耳也。【爾雅·釋草】菤耳,苓耳也。【註】卷耳形似䑕耳,叢生如盤。【陸璣疏】可煑爲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婦人耳璫。幽州謂之爵耳。【博雅】苓耳,枲耳也。
又【詩·邶風】山有榛,隰有苓。【傳】苓,大苦也。
又茯苓,藥名。【淮南子·說山訓】千年之松,下有茯苓。【魏志】潁川郤儉,能辟穀餌茯苓。
又豬苓。【本草註】其塊黑,似豬矢,故名。【韓愈·進學解】是猶昌陽引年,而進以狶苓也。
又地名。【晉書·地理志】扶苓縣,屬九德郡。
又通零。【說文】草曰苓,木曰落。
又【集韻】靈年切,音蓮。草名。【枚乗·七發】蔓草芳苓。【註】古蓮字。 【韻會】亦作蘦。又作䕘。
【唐韻】徒哀切【韻會】【正韻】堂來切,𠀤音臺。蘚也。【淮南子註】靑苔,水垢也。【陸龜蒙·苔賦】高有瓦苔,𤰞有澤葵,散岩竇者曰石髮,補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水曰陟釐。【述異記】苔,又名重錢,呼爲宣蘚,南人呼爲姤草。 【集韻】亦作菭。
【唐韻】徒聊切【集韻】【正韻】田聊切,𠀤音迢。【詩·陳風】邛有旨苕。【疏】苕苕,饒也。幽州人謂之翹,夏生,莖如勞豆而細,葉似蒺藜而靑,其莖綠色,可生食,如小豆藿。
又【詩·小雅】《苕之華》芸其黃矣。【註】陵苕,一名䑕尾,生下濕水中,七八月中花紫,似今紫草花,可染皁,煑以沐髮卽黑。
又【爾雅·釋草】連,異翹。【註】一名連苕。
又水名。【山海經】龍首之山,苕水出焉。
又苕苕,高貌。【水經注】虎牢臨河,苕苕孤上。【張衡·西京賦】壯亭亭以苕苕。
又《詩·苕之華》,徐邈讀作時饒切,同軺。
【唐韻】徒歷切【集韻】亭歷切,𠀤音翟。【爾雅·釋草】苖,蓚。【類篇】羊蹄草也。
又【玉篇】丑六切,音蓄。【廣韻】他歷切,音惕。義𠀤同。《爾雅·釋草》苖,蓨。
考證:〔【爾雅·釋草】苖修。〕 謹照原文苖修改苖蓚。
〔古文〕𡩈【唐韻】武儦切【集韻】【韻會】【正韻】眉鑣切,𠀤音描。【說文】草生于田者,榖曰苗。凡草初生亦曰苗。【詩·王風】彼黍離離,彼稷之苗。【魏風】碩䑕碩䑕,無食我苗。【註】嘉穀也。
又【爾雅·釋天】夏獵曰苗。【註】爲苗除害也。【詩·小雅】之子于苗,𨕖徒囂囂。
又【書·舜典】𥨥三苗于三危。【史記·夏本紀註】《神異經》:西荒中有人焉,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飛,爲人饕餮,淫𨓜無理,名曰苗民。
又【博雅】衆也。【後漢·鄧皇后紀】損膳解驂,以贍黎苗。
又胤也。【屈原·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後漢·𡨥恂傳】功臣苗緒。
又地名。【左傳·襄二十六年】晉人與之苗。【註】苗,晉地。
又山名。【淮南子·修務訓】苗山之鋌。【註】苗山,利金所出也。
又姓。【晉語】苗棼皇,晉大夫。
又【韻補】眉彪切,音繆。【韓愈·楚國夫人墓銘】高陵相漢,義以家酬。遷于南陽,始自郞苗。
【唐韻】口迥切,音褧。【玉篇】與檾同。【類篇】枲屬。【正字通】俗作䔛。
【韻會】【正韻】𠀤力入切,音立。【揚子·方言】苙,圂也。【郭註】謂蘭圂也。【孟子】旣入其苙。
又【廣韻】其立切,音及。艸名。【博雅】白苙,𦬖薋也。【集韻】藥艸,白芷也。 亦作芨。
【集韻】余頌切,音用。【直音】草名。
【集韻】【韻會】【正韻】𠀤寒歌切,音何。【說文】小草也。
又【廣韻】政煩也。【禮·檀弓】苛政猛于虎。【前漢·高帝紀】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師古註】苛,細也。
又【禮·內則】問衣燠寒,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爾雅·釋言】苛,妎也。【註】煩苛者,多疾妎。
又【周禮·春官·世婦】大喪,比外內命婦之朝,莫哭不敬者,而苛罰之。【註】苛,譴也。
又【晉語】朝夕苛我邊鄙。【註】苛,擾也。
又【素問】苛疾不生。【註】苛,重也。
又【揚子·方言】苛,怒也。
又姓。【正字通】漢苛異。
又上聲。【類篇】下可切,音荷。急也。
又【集韻】虎何切【羣經音辨】呼多切,𠀤音呵。苛察也。【鄭康成·說禮】司關掌苛察姦人。【前漢·王莽傳】大司空士夜過奉常亭,亭長苛之。
又【集韻】黑嗟切。義同。
【唐韻】【集韻】莫六切【正韻】莫卜切,𠀤音牧。【本草】苜蓿,一名牧蓿,謂其宿根自生,可飼牧牛馬也。【史記·大宛列傳】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肥饒地。【西京雜記】苜蓿,一名懷風,時人謂之光風,茂陵人謂之連枝草。【述異記】張騫苜蓿,今在洛中。【韓愈詩】萄苜从大漠。【漢書】作目宿。
又【博雅】水苜,𦸚也。
【唐韻】【玉篇】𠀤蒲昧切,音佩。【集韻】山䪥也。䪥字原从叡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