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見 kh 溪 k 群 ng 疑 b 幫 ph 滂 p 並 m 明
Hw 非 hw 敷 Hw 奉 w 微 d 端 th 透 t 定 n 泥
j 知、照 ch 徹、穿 c 澄、床 sh 審 zh 禪 ñ 娘 dz 精 tsh 清 ts 從 s 心 z 邪
h 曉 X 匣 H 匣 ' 影 Y 影 x 喻 y 喻
l 來 Zh 日 i u e o w y ÿ

字頭

释義

【唐韻】去訖切【集韻】欺訖切,𠀤音乞。香草也。【說文】芞,輿也。【爾雅·釋草】藒車芞輿。【疏】一名藒車,一名芞輿。 

【廣韻】許乞切,音肸。【類篇】其迄切,音扢。義𠀤同。𦬈、䒗,同。

【唐韻】所銜切【集韻】【韻會】師銜切,𠀤音衫。【說文】刈草也。【詩·周頌】載芟載柞。【周禮·地官·稻人】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

【齊語】耒耜枷芟。【註】芟,大鐮,所以芟草也。 或作蔪。 

【類篇】尹捶切。與芛通。草之華榮也。

【玉篇】【集韻】𠀤無分切,音文。芠草。 

【淮南子·精神訓】古未有天地之時,惟象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

【唐韻】【集韻】【正韻】𠀤具險切,音儉。【說文】雞頭也。【揚子·方言】䓈、芡,北燕謂之䓈,靑、徐、淮、泗之閒謂之芡,或謂之雞頭,或謂之鴈頭,或謂之烏頭。【古今註】葉似荷而大,葉上蹙縐如沸,實有芒刺,其中如米,可以度飢,卽今蔿子也。【周禮·天官·籩人】加籩之實:蔆、芡、㮚、脯。【韓愈詩】平池散芡盤。

【集韻】【類篇】𠀤而鄰切,音仁。草名。

【唐韻】縛謀切【集韻】房尤切【正韻】房鳩切,𠀤音浮。【爾雅·釋草】,苤苢馬舄,馬舄車前。郭璞註大葉長穗,江東呼爲蝦蟆衣。【詩·周南】采采苤苢。陸璣疏一名當道。喜在牛跡中生。幽州人謂之牛舌草,可鬻作茹,大滑,其子治婦人難產。【關尹子·九藥篇】聖人大言金玉,小言桔梗芣苢。

山名。【鄭語】主芣騩而食溱洧。【註】芣騩山在密縣。 

【集韻】俯九切,音缶。芘芣,荍也。

芳無切,音敷。从䓏省。華盛貌。

考證:〔【玉篇】芣苢,馬舄。【詩·周南】采采芣苢。【郭璞疏】大葉長穗,江東呼爲蝦蟆衣。【陸璣疏】馬舄,一名車前〕 謹按毛詩無郭璞疏。謹將此三十六字改爲:爾雅釋草,苤苢馬舄,馬舄車前。郭璞註大葉長穗,江東呼爲蝦蟆衣。詩周南采采苤苢。陸璣疏一名當道。

【玉篇】苦侯切【集韻】墟侯切,𠀤音摳。【類篇】引徐氏《脈訣》云:按之卽無,舉之來至,旁實中空者曰芤。 

【本草】蔥一名芤。見蔥字註。

【唐韻】古拜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拜切,𠀤音戒。【說文】菜也。【禮·內則】秋用芥。【儀禮·公食大夫禮】炙南醢以西,豕胾、芥醬、魚膾。【註】芥醬,芥實醬也。【揚子·方言】蘴蕘,趙、魏之閒謂之大芥,其小者謂之辛芥,或謂之幽芥。【爾雅翼】芥似菘而有毛,極辛苦。【續博物志】食芥墮淚。

草芥。【揚子·方言】自淮以西,或曰草,或曰芥。

纖芥,細微貌。【繁露·王道篇】《春秋》記纖芥之失。

蔕芥,見蔕字註。

【集韻】訖黠切,音戛。小草。

叶居吏切,音記。【王粲·浮淮賦】軸轤千里,名卒億計。運兹威以赫怒,淸海隅之舞芥。 【直音】作芥。芥从艸作。

考證:〔【揚子·方言】或謂之香芥。〕 謹照原文香芥改幽芥。

【集韻】與芐同。或作𦬅,非。

(蘆)【唐韻】落胡切【韻會】【正韻】龍都切,𠀤音盧。【說文】蘆菔也。一曰薺根。【爾雅·釋草】葖,蘆萉。 

【玉篇】葦之未秀者爲蘆。

藥名。【本草】黎蘆,一名蔥葵。

城名。【北史·皮豹子傳】宋以文德爲武都王,守葭蘆城。

水名。【水經注】長蘆水又東徑九門波故縣也。

關名。【杜甫詩】少留周家窪,欲出蘆子關。 

【集韻】淩如切,音閭。亦藥名。【本草】漏蘆。【博雅】飛廉,漏蘆也。

【唐韻】【集韻】【正韻】𠀤同苧。 

【前漢·司馬相如傳】蔣芧靑薠。【註】芧,三稜也。 

【集韻】【韻會】【正韻】𠀤象呂切,音序。木名,栩也。

芧栗。【莊子·徐無鬼】先生居山林,食芧栗。

【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朝四而暮三,衆狙皆喜。李軌讀作羊諸切,音余。

【唐韻】居立切,音急。【玉篇】芨,堇草,卽烏頭也。 

【本草】白芨,葉似初生椶苗,開花長寸許,紅紫色,中心如舌,七月實熟。陶弘景曰:可以作糊。本名連及草,或作白及,或作白給。

紙芨。【謝靈運·山居賦】剝芨巖椒。【自註】芨皮可爲紙。【顧氏·負暄雜錄】扶桑國出芨皮紙。

【唐韻】巨金切【集韻】【韻會】【正韻】渠金切,𠀤音琴。【說文】草也。【詩·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芩。【疏】根如釵股,葉如竹,蔓生澤中下地鹹處爲草,真實牛馬亦喜食之。

黃芩,藥名。【本草註】芩者,黔也。黔乃黃黑之色也。【劉琨·與兄子演書】黃芩一斤,皆所須也。【柳宗元文】黃芩以腐腸。【註】陶隱居云:圓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

地名。【魏志·東夷傳】廉斯鑡爲辰韓大渠帥,從芩中乗大船,入辰韓。 

【玉篇】渠炎切【集韻】其淹切,𠀤音黔。義同。

魚音切,音吟。菜名。如蒜生水中。 或作䕾。

考證:〔【詩】食野之芩。【疏】根如釵股,葉如竹,蔓生澤中下地鹹處爲草。其實牛馬亦喜食之。〕 謹照原文其實改真實。

【唐韻】巨支切【正韻】渠宜切,𠀤音其。黃芪,藥名。【本草】一名戴糝,一名王孫,根長三尺,以耒折之如綿,謂之綿黃芪。又有白水芪,赤水芪,木芪,功用𠀤同。 

【集韻】翹移切,音跂。【博雅】芪母,草名。 

【集韻】陳尼切,音遲。與荎通。

【唐韻】【集韻】𠀤愚袁切,音元。【說文】魚毒也。【山海經】首山,草多𦬸芫。【急就篇註】芫華,一名魚毒,漁者煑之,以投水中,魚則死而浮出,故以爲名。 或作杬。【爾雅·釋木】杬,魚毒。【郭註】大木,生南方,皮厚汁赤,堪藏卵果。

生南方用藏卵果者,自別是一種杬木,乃《左思·吳都賦》所云綿杬杶櫖之杬,非毒魚之杬也,郭說誤。 

【史記·倉公列傳】臨菑女子薄吾病,飮以芫花一撮。

【唐韻】撫文切【集韻】【韻會】【正韻】敷文切,𠀤音紛。草初生,香分布也。 

【博雅】芬芬,香也。【詩·小雅】苾芬孝祀。【大雅】燔炙芬芬。 

【揚子·方言】和也。 

【汲冢周書】汝無泯泯芬芬,厚顏忍醜。【註】泯芬,亂也。 

【管子·地員篇】芬然若灰。【註】芬然,壤起貌。 

【前漢·禮樂志】芬哉茫茫。【師古註】芬謂衆多。 

【博雅】毛草也。

姓。【戰國策】晉有大夫芬質。 

【韻補】孚焉切。【楊芳·合歡詩】爰有承露枝,紫榮合素芬。扶疎垂淸藻,布翹芳且鮮。 【說文】本作㞣。或从艸。【六書略】又作𡸐。又𡵳。

考證:〔【集韻】【韻會】【正韻】草初生分布也。〕 謹照原文分布上增香字。〔又姓。【戰國策】晉有大夫芬只。〕 謹照廣韻原文芬只改芬質。

【唐韻】伯加切【集韻】【韻會】【正韻】邦加切,𠀤音巴。【玉篇】芭蕉。見蕉字註。

香草。【楚辭·九歌】傳芭兮代舞。【註】巴巫所持香草名也。

披巴切,音葩。人名。【前漢·揚雄傳】雄年七十一卒,侯芭爲起墳。

與葩通。【大戴禮·夏小正】拂桐芭。拂也者,拂也,桐芭之時也。

【唐韻】而銳切,音汭。【說文】芮芮,草生貌。 

【本草註】石龍芮,生于石上,其葉芮芮短小,故名。【潘岳·西征賦】蕞芮于城隅者,又百不處一。【註】芮,小貌。

國名。【詩·大雅】虞芮質厥成。【史記·周本紀註】《晉太康地理志》:虞西北四十里有芮城,芮城西二十里古芮國也。

水涯。【詩·大雅】芮鞫之卽。【箋】芮之言內也。水之內曰隩,水之外曰鞫。 

【史記·蘇秦傳】革抉㕹芮,無不畢具。【索隱註】芮謂繫楯之後綬也。

姓。【通志·氏族略】司徒芮伯之後,齊景公妾曰芮姬。 

【集韻】如劣切,音爇。【通鑑】宋元嘉二十七年,芮芮遣使遠輸誠款。【胡三省註】芮芮卽蠕蠕。魏呼柔然爲蠕蠕,南人語轉爲芮芮。沈約《宋書》、李延壽《南史》皆以蠕蠕爲芮芮,從南人語音也。

【集韻】思林切,音心。【類篇】草名。

〔古文〕茤𦼽【唐韻】【集韻】𠀤奇寄切,音妓。【說文】蔆也。【楚語】屈到嗜芰。【屈原·離騷】製芰荷以爲衣兮。【酉陽雜俎】今人但言蔆芰,諸解草木書,亦未分別,唯《王安貧·武陵》記云:四角、三角曰芰,兩角曰蔆。【本草註】其葉支散,故字从支。

水名。【水經注】來需之水,西歷芰澗水。 【集韻】亦作𦼽。古文𦼽从𢾁作。《集韻》𦼽从𢾝作。

〔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𠀤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

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

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 

【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 【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𠂹,鄭氏曰:𠂹,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花字與華𠀤用。而五經、諸子、楚辭、先秦、兩漢之書,皆古文相傳,凡華字未有攺爲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餘,頒之遠近,以爲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晉以下之新字乎。

【篇海】俗花字。

【唐韻】【集韻】【正韻】𠀤敷方切,音妨。【說文】香草也。【屈原·離騷】雜杜蘅與芳芷。【註】杜蘅、芳芷,皆香草名。 

【玉篇】芬芳,香氣貌。【司馬相如·美人賦】芳香芬烈。 

【屈原·離騷】芳與澤其雜糅兮。【註】芳,德之臭也。【晉書·元帝紀】文景垂仁,傳芳于南頓。 

【韻會】州名。地多芳草,置在常芳縣。

姓。【通志·氏族略】《風俗通》云:漢有幽州刺史芳垂敷。 【韻學集成】作芳。芳字从屮作屮下方。

考證:〔【屈原·離騷】芳與澤其雜糅兮。【註】芳,德之貌也。〕 謹照原文貌改臭。

【唐韻】【韻會】【正韻】𠀤文弗切,音物。菲芴,土瓜也。【陸璣詩疏】菲,幽州謂之芴。詳菲字註。

軋芴,緻密也。【司馬相如·上林賦】縝紛軋芴。

呼骨切,音忽。【莊子·至樂篇】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荀子·正名篇】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

考證:〔【司馬相如·上林賦】縝紛緻芴。〕 謹照原文緻芴改軋芴。

【玉篇】古穴切,音決。芵光,芵明也。【爾雅·釋草】薢茩,芵光。【疏】葉如江芒,子形如馬蹄,呼爲馬蹄芵明。《廣雅》謂之羊躑躅。

通決。【杜甫詩】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顏色鮮。

【篇海】音勾。菜名。

【唐韻】【韻會】【正韻】𠀤諸市切,音止。白芷,藥名。【本草】一名芳香,一名澤芬,生河東川谷中,主長肌膚,潤澤顏色,可作面脂。【荀子·勸學篇】蘭槐之根是爲芷。【屈原·離騷】扈江蘺與辟芷兮。

地名。【前漢·夏侯嬰傳】戰于藍田芷陽。【註】芷陽,後爲霸陵縣。

芷陽《史記》作茝陽,音義同。

【廣韻】【集韻】玉分切【韻會】【正韻】于分切,𠀤音雲。【說文】草也,似目宿。【禮·月令】芸始生。【註】芸,香草也。【爾雅翼】芸類豌豆,叢生,其葉極芳香,秋後葉閒微白如粉,南人採置席下,能去蚤蝨。今謂之七里香。【續博物志】《典略》云:芸香辟紙魚蠹,故藏書臺稱芸臺。【成公綏·芸香賦】美芸香之脩潔,合隂陽之淑淸。 

【急就篇註】芸,芸蒿也,生熟皆可啗。 

【拾遺記】芳蔬園多異菜,有菜名芸薇,紫色者最繁,一名芸芝。

多貌。【老子·道德經】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通耘。【論語】植其杖而芸。【何晏註】除草曰芸。

音運。【詩·小雅】裳裳者華,芸其黃矣。 【集韻】作𦱚。

(蕓)【唐韻】【集韻】𠀤玉分切,音云。【玉篇】蕓薹菜。【本草註】此菜易起薹,須採其薹,則分枝必多,故名蕓薹。淮人謂之薹芥。

蕓香草也。【杜陽雜編】元載造蕓輝堂於私第,其香出于闐國,潔白如玉,舂之爲屑以塗壁。 【集韻】或作蒷。

(蕓)

考證:〔【杜陽雜編】元載造蕓輝堂於私第,其香出於闐國。〕 謹照原文於闐改于闐。

【唐韻】巨斤切【集韻】【韻會】渠斤切,𠀤音勤。【說文】楚葵也。【詩·魯頌】思樂泮水,薄采其芹。【箋】芹,水菜也。【爾雅疏】水芹,一名水英。【呂氏春秋】菜之美者,有雲夢之芹。【埤雅】芹潔白而有節,其氣芬芳,味不如蓴之美,故列子以爲客有獻芹者,鄕豪取而嘗之,蜇於口,慘於腹也。

水名。【水經注】濟水又東北合芹溝水。 

【集韻】渠希切,音祈。水草。 

【類篇】几隱切,音謹。菜蒿類。原凡隱切。

考證:〔【類篇】凡隱切,音謹。〕 謹照原文凡隱切改几隱切。

【玉篇】烏老切【唐韻】烏皓切,𠀤音襖。【說文】苦芺,草也。味苦,江南食以下氣。 

【集韻】於兆切,音夭。【爾雅·釋草】鉤芺。【疏】薊類,一名鉤,一名芺。【郭註】大如拇指,中空,莖頭有臺,初生可食。

于到切,音奧。義同。

【唐韻】側愚切【正韻】楚徂切,𠀤音初。【說文】刈草也。【詩·大雅】詢于芻蕘。【疏】芻者飼牛馬之草。【孟子】猶芻豢之悅我口。【趙註】草食曰芻。【韻會】羊曰芻,犬曰豢,皆以所食得名。 

【禮·祭統】士執芻。【註】藁也。【詩·小雅】生芻一束。【箋】苽草刈取以用曰芻,故曰生芻。

草名。【小雅】終朝采綠。【箋】綠,王芻也。

梵語謂僧曰苾芻。

芻尼。【許彥周詩話】嘗作七夕詩,押潘尼字,難于屬和,後讀《藏經》,有呼喜鵲爲芻尼。

姓。見【何氏姓苑】。 

【集韻】葘尤切,音鄒。【韓愈·駑驥詩】力小若易制,價微良易酬。渴飮一斗水,饑食一束芻。 【六書正譌】芻象包束草之形,俗作蒭,非。【干祿字書】通作𦷝、𦱪。𦷝字原从艸从口从丑作。

考證:〔【孟子】猶芻豢之悅我口。【趙註】草牲曰芻。〕 謹照原文牲改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