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見 kh 溪 k 群 ng 疑 b 幫 ph 滂 p 並 m 明
Hw 非 hw 敷 Hw 奉 w 微 d 端 th 透 t 定 n 泥
j 知、照 ch 徹、穿 c 澄、床 sh 審 zh 禪 ñ 娘 dz 精 tsh 清 ts 從 s 心 z 邪
h 曉 X 匣 H 匣 ' 影 Y 影 x 喻 y 喻
l 來 Zh 日 i u e o w y ÿ

字頭

释義

【唐韻】布交切【集韻】【韻會】班交切,𠀤音包。【說文】草也,南陽以爲麤履。【司馬相如·子虛賦】其高燥,則生葴菥苞荔。【註】苞,藨也。【漢書註】卽今所用作席者。

本也。【易·否卦】繫于苞桑。【疏】凡物繫於桑之苞本,則牢固也。【詩·商頌】苞有三蘖。

草木叢生也。【爾雅疏】物叢生曰苞,齊人名曰槇。

通包。【儀禮·旣夕】苞二。【註】所以裹羊豕之肉。【子貢·詩傳】朋友相贈賦木瓜,子曰:見苞苴之禮焉。 

【韻補】逋侯切,音近褒。【詩·大雅】如山之苞。叶下流韻。【揚子·太𤣥經】蒼水維流,厥美可以達于瓜苞。

上聲。【詩·大雅】實方實苞。叶下好韻。 

【集韻】蒲交切。同匏。瓠也。又被表切,音殍。與藨同。

《郭忠恕·佩觿集》草名之苞,不當通厥包之包。苞,平表反。包,班交反。截然爲二。然經典俱通用,今仍舊。

考證:〔子夏【詩傳】朋友相贈賦木瓜,子曰,見苞苴之禮焉。〕 謹按詩傳是子貢作,今据改子貢。

〔古文〕𠷜【唐韻】【廣韻】古厚切【集韻】【類篇】【正韻】舉后切,𠀤音垢。【說文】草也。

誠也。【魯語】夫苟中心圖民,知雖不及,必將至焉。

且也。【晏子·雜上篇】行廉不爲苟得,道義不爲苟合。

但也。【揚子·法言】非苟知之。 

【韓詩外傳】指緣謬辭謂之苟。

磯名。【水經注】苟磯,亦曰南陽磯。

姓。【廣韻】漢有苟參。【急就篇】苟貞夫。【註】苟,草名也。所居饒之,因以爲氏。 

【集韻】居侯切,音鉤。苟吻,草名。 

【類篇】果羽切。【唐韻古音】讀矩。【蔡邕·述行賦】登高斯賦,義有取兮。則善戒惡,豈云苟兮。翩翩獨征,無疇與兮。

(茍)【廣韻】紀力切【篇海】訖逆切,𠀤音殛。急也。通亟。與苟異。

【集韻】眉貧切,音旻。竹膚。 

【類篇】衆多貌。【揚子·太𤣥經】天穹窿而周乎下,地旁薄而向乎上,人苠苠而處乎中。 亦作𦳜。【急就篇】牡蒙,一名黃𦳜。

【唐韻】羊己切【韻會】【正韻】養里切,𠀤音以。【玉篇】芣苡,草名。 

【廣韻】薏苡,蓮實。【本草】薏苡仁,開紅白花,結實靑白色,形似珠而稍長。一名回回米,又呼西番蜀林,俗名草珠鬼。【吳越春秋】有莘氏之女,得薏苡而吞之,生禹。【後漢·馬援傳】南方薏苡實大,援軍還,載之一車,有譖之者以爲所載皆明珠。 

【集韻】象齒切,音似。義同。 

【類篇】烏禾切。婆苡、室韋,皆北狄別種名。

苡本字。

【唐韻】其呂切【集韻】【正韻】臼許切,𠀤音巨。【說文】束葦燒也。今俗別作炬,非是。【後漢·皇甫規傳】束苣乗城。 

【唐書·車服志】凡天子之車五路,金鳳翅,畫苣文鳥獸。 

【玉篇】苣藤,胡麻也。【曹唐·遊仙詩】喫盡溪頭苣蕂花。 

【本草】萵苣,見萵字註。又白苣,似萵苣,葉有白毛,氣味苦寒。又苦菜,一名苦苣。【韻會】野生曰褊苣。【杜甫詩】苦苣刺如針。【註】卽野苣也。

【集韻】攀悲切,音丕。草木花盛貌。《正字通》同芣,非。

〔古文〕𦱡𦱶𧁇【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正韻】日灼切,𠀤音弱。【說文】若,擇菜也。 

【玉篇】杜若,香草。【楚辭·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夢溪筆談】杜若,卽今之高良薑。

順也。【書·堯典】欽若昊天。【傳】敬順也。【詩·小雅】曾孫是若。

汝也。【儀禮·士昏禮】勗帥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晉語】晉文公謂勃鞮曰:爾爲惠公從余于渭濵,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如也。【書·盤庚】若網在綱。

乃也。【周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語辭。【儀禮·士相見禮】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疏】若者,不定之辭也。 

【前漢·武帝紀】民年九十以上,爲復子若孫。【註】若者,豫及之辭也。

若若,垂貌。【前漢·石顯傳】印何纍纍綬若若耶。 

【莊子·秋水篇】向若而歎。【註】若,海神。

歲名。【爾雅·釋天】太歲在丑曰赤奮若。

若木。【淮南子·地形訓】若木在建木西。【楚辭·天問】若華何光。【註】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

水名。【水經注】若水東南流,鮮水注之。

姓。【正字通】漢下邳相若章。 

【廣韻】人者切,音惹。乾草也。

般若,梵語謂智慧也。【晉書·曇霍傳】霍持一錫杖,令人跪,曰:此是波若眼。 

【韻會】浮屠所居,西域謂之蘭若。【柳宗元文】蘭若眞公。【註】官賜額者爲寺,私造者爲招提、蘭若。

人賒切,音婼。蜀地名。【前漢·地理志】若屬南郡,春秋傳作鄀。【唐韻古音】讀汝三略,尊𤰞相若,强弱相虜。古人讀若字爲汝,故傳記之文,多有以若爲汝者。《史記·項羽本紀》云:吾翁卽若翁,《漢書》云吾翁卽汝翁,此可據也。

【唐韻】康土切【集韻】【韻會】孔五切,𠀤音䇢。【說文】大苦,苓也。【詩·唐風】采苦采苦,首陽之下。【傳】苦,苦菜也。陸璣云:生田及山澤中,得霜甜脃而美。【謝靈運·山居賦】二箭殊葉,四苦齊味。【自註】四苦:靑苦、白苦、紫苦、黃苦。

味也。【書·洪範】炎上作苦。【詩·邶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集韻】勤也。【孟子】必先苦其心志。

患也。【前漢·賈誼傳】非徒病腫,又苦𨂂盭。 

【類篇】急也。 

【博雅】悵也。 

【揚子·方言】快也。楚曰苦,秦曰了。【郭璞曰】苦而爲快,猶以臭爲香,治爲亂,反覆用之也。

去聲。【正韻】苦故切,音庫。困也。【西溪叢語】今人不善乗船謂之苦船,北人謂之苦車。

姓。大夫苦成,見《國語》。

【通志·氏族略】漢有會稽太守苦灼。

果五切,音古。惡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辨其苦良。【註】謂分別縑白之麤細。【齊語】辨其功苦。【註】功,牢也。苦,脃也。【史記·五帝紀】河濵器皆不苦窳。【註】苦,麤也。

音怙。地名。【史記·老莊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鄕曲仁里人也。

苦良,苦窳,功苦之苦,或作楛,或作沽,亦通盬,義同。《直音》作苦。苦字从艸作。

【唐韻】直呂切【集韻】丈呂切,𠀤音佇。草名。可爲繩。【張衡·南都賦】其草則藨苧薠莞。【王褒·僮約】多取蒲苧,益作繩索。【本草】取苧根和米粉爲餠禦饑,味甘美。

苧蘿,山名。【吳越春秋】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 

【集韻】陳如切,音除。義同。又通作紵。【詩·陳風】東門之池,可以漚紵。【註】苧同。亦作芧。

考證:〔【張衡·南都賦】其草則藨苧蘋莞。〕 謹照原文蘋莞改薠莞。

【唐韻】奴禮切【集韻】乃禮切,𠀤音禰。【爾雅·釋草】苨,菧苨。【註】薺苨也。【劉勰·新論】愚與直相像,若薺苨之亂人參。

通作泥。【詩·大雅】維葉泥泥。【釋文】張揖作苨苨。【博雅】苨苨,茂盛也。

考證:〔【詩·大雅】維葉泥泥。【疏】張揖作苨苨。〕 謹照原文疏改釋文。

【集韻】同葩。

薄陌切,音白。【韻會】姓也,百濟有苩氏。

【唐韻】兵永切,音丙。【玉篇】明著也。

【唐韻】失廉切【集韻】【韻會】【正韻】詩廉切,𠀤音痁。【玉篇】以草覆屋。【爾雅·釋器】白蓋謂之苫。【註】白茅苫,今江東呼爲蓋。【通鑑】被苫而耕。【胡三省註】被苫於身,以蔽雨也。

凶服者,以爲覆席。【禮·檀弓】寢苫枕干。【儀禮·喪服傳】居倚廬,寢苫。【註】寢苫者,哀親之在草。

姓。【通志·氏族略】魯大夫苫夷之後也。

廉苫。【晉書·索靖傳草書狀】窈窕廉苫,隨體散布。又去聲,舒贍切,音閃。義同。 

【類篇】他兼切,音𣸸。靑苫,藥草。 【直音】作苫。苫字从艸作。

【唐韻】似由切,音囚。【爾雅·釋草】苬芝。【郭註】一年三花,爲瑞草也。 

【類篇】夷周切,音由。義同。

【唐韻】烏皎切,音杳。【玉篇】草長貌。

【唐韻】【集韻】𠀤相然切,音仙。【玉篇】草名。似莞。【隋書·禮儀志】南郊神座,皆用苮席。【皮日休詩】𨕖勝鋪苮席。

【唐韻】布忖切,音畚。【玉篇】苯䔿,草叢生也。【晉書·衞恆傳】禾卉苯䔿以垂穎。詳䔿字註。

【唐韻】胡肱切,音弘。【玉篇】藤苰,胡麻也。

與鞃通。【詩·大雅】鞹鞃淺幭。【疏】鞃又作苰。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驚切,音瑛。【爾雅·釋木】華而不實者謂之英。【詩·鄭風】有女同車,顏如舜英。【註】英,猶華也。

木名。【爾雅·釋木】權,黃英。

葉亦謂之英。【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西溪叢語】《宋書·符瑞志》沈約云:英,葉也。《離騷》餐落英,言食秋菊之葉也。據《玉函方》甘菊三月上寅採葉,名曰玉英,是英亦謂之葉也。 

【禮·禮運】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註】倍𨕖曰俊,千人曰英。【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敎育之。 

【博雅】美也。【晉書·荀闓傳】京師語曰:洛中英英荀道明。 

【爾雅·釋山】再成,英。【疏】山形兩重者名英,今南郡英山縣,蓋取此名也。

瓊英,美石似玉者。【詩·齊風】尚之以瓊英乎而。【水經注】《孫盛·魏春秋》曰:文帝愈增崇宮殿,取白石英及紫石英。

英英,雲貌。【詩·小雅】英英白雲,露彼菅茅。 

【詩·小雅】二矛重英。【註】以羽飾矛。【魯頌】朱英綠縢。【疏】蓋絲纒而朱染之。

樂名。【前漢·禮樂志】帝嚳作《五英》。英,華茂也。

國名。【史記·陳杞世家】臯陶之後,或封英、六。【楚世家註】英國在淮南,蓋蓼國也。

姓。【通志·氏族略】英氏,以國爲氏,漢有九江王英布。

於䖍切,音閼。【班固·西京賦】翡翠、火齊。流耀含英。縣黎、垂棘,夜光在焉。 

【唐韻古音】于良切,讀央。【屈原·九歌】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毛詩·本音】舜英、重英、瓊英、美如英,俱叶韻讀央。【管子·地員篇】五色雜英,各有異章。【集韻】英,稻初生未移者,亦讀央。

於慶切,音映。飾也。

【集韻】側下切,音鮓。土苴也。

疾各切,音昨。地名。【晉書·地理志】定苲縣,屬越巂郡。

山名。【後漢·郡國志】湞陽有苲領山。

【唐韻】都宗切,音冬。【說文】草也。【類篇】苣苳,冬生。

【集韻】千余切,音蛆。【玉篇】麻也。【詩·豳風】九月叔苴。【傳】苴,麻子也。【莊子·讓王篇】顏闔守陋閭,苴布之衣,而自飯牛。【註】苴,有子麻也。 

【禮·喪服小記】苴,杖竹也。【註】苴者,黯也,心如斬斫,貌若蒼苴,所以縗裳、絰杖,俱備苴色。【儀禮·喪服傳】斬衰裳,苴絰、杖、絞帶。【疏】以一苴目此三事,謂苴麻爲首絰、要絰,又以苴竹爲杖,苴麻爲絞帶。 

【廣韻】子余切,音沮。履中草。 

【禮·曲禮】凡以弓劍、苞苴、簞笥問人者。【註】苴,藉也。【管子·霸言篇】上夾而下苴。【註】苴,包裹也。

木名。【山海經】服山,其木多苴。 

【司馬相如·子虛賦】諸柘巴苴。【註】巴苴,草名。

地名。【史記·索隱註】狄苴,在渤海。

姓。【前漢·貨殖傳】有平陵苴氏。

鋤加切,音槎。水中浮草也。【詩·大雅】如彼棲苴。【疏】苴是草木之枯槁者,故在樹未落及已落爲水漂皆稱苴也。【楚辭·悲回風】草苴比而不芳。【註】枯曰苴。 

【正韻】宗蘇切,音租。茅藉祭也。【前漢·郊祀志】掃地而祠,席用苴稭。【註】讀如租。 

【類篇】徐嗟切,音斜。苴咩城,在雲南。 

【集韻】側下切,音鮓。【莊子·讓王篇】其土苴以治天下。【註】土苴,和糞草。【韓愈文】補苴罅漏。 

【正韻】將豫切,音怚。【前漢·終軍傳】苴白茅于江、淮。【註】苴,于豫切。

讀作巴。【史記·張儀傳】苴蜀相攻擊。【索隱註】苴,音巴。

讀苞。【後漢·徐廣傳註】譙周曰:益州天苴,讀爲苞黎之苞。 

【五音集韻】子與切,音咀。【羣經音辨】亦音咀。 

【正韻】才野切,音灺。幔也。又伺也。

考證:〔

【禮·曲禮】凡以弓劍苞苴簟笥問人者。〕 謹照原文簟笥改簞笥。〔【前漢·終軍傳】苴白毛于江淮。〕 謹照原文白毛改白茅。

【唐韻】【韻會】𠀤徒結切,音迭。【爾雅·釋草】蕛苵。【疏】蕛,一名荎。亦作苵。 

【集韻】作𦼺。

【唐韻】奴結切【正韻】乃結切,𠀤音涅。【韻會】疲貌。一曰忘也。【莊子·齊物論】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唐書·白敏中傳】是時居易足病發,宰相李德裕言其衰苶,不任事。

【集韻】【韻會】𠀤沽三切,音甘。【說文】甘草也。【本草】一名靈通,一名國老。此草最爲衆藥之主,經方少有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和果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王十朋詩】閒庭勝蒔苷。 【正字通】草味甘,故名甘草。俗加艸,與通草作蓪、牛膝作䒜同。

【玉篇】火烏切【篇海】音呼。草名。

【唐韻】符眞切【正韻】毘賔切,𠀤音頻。【說文】本作𦿜。大萍也。【爾雅·釋草】萍蓱,其大者蘋。【本草集解】四葉合成一葉,如田字者,蘋也。【詩·召南】于以采蘋。【傳】古之將嫁女者,必先禮之于宗室,牲用魚,芼之以蘋藻。【箋】蘋之言賔也。【釋文】韓詩云:沈者曰蘋。【呂氏春秋】菜之美者,崑崙之蘋。【爾雅翼】蘋似槐葉,而連生淺水中,五月有華白色,故謂之白蘋。【楚辭·九章】登白蘋兮騁望。

考證:〔【詩·召南】于以采蘋。【疏】韓詩云,沈者曰蘋。〕 謹照原書疏改釋文。〔【呂氏春秋】海菜之美者,崑崙之蘋。〕 謹按原文海字屬上文不屬本句,今省海字。

【集韻】母罪切,音浼。【說文】馬苺也。【類篇】卽覆盆草也。【本草】有蛇苺、蠶苺、烏蘞苺。

武道切,音芼。義同。

【唐韻】防無切【集韻】馮無切,𠀤音扶。【爾雅·釋草】苻,鬼目。【註】莖似葛,葉圓而毛,子如耳璫,赤色,叢生。江東人呼鬼目草。

姓。【晉書·載記苻洪傳】其先蓋有扈之苗裔,始其家池中蒲生,長五丈,五節,如竹形,因以爲氏。後洪以讖文有草付應王,又其孫堅背有草付字,遂改姓苻氏,自稱三秦王。 

【韻會】芳無切,音孚。草之莩甲。【史記·律書】甲者,言萬物剖苻甲而出也。【索隱註】苻甲,猶莩甲也。 

【正韻】薄胡切,音蒲。【左傳·昭二十一年】鄭子太叔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