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見 kh 溪 k 群 ng 疑 b 幫 ph 滂 p 並 m 明
Hw 非 hw 敷 Hw 奉 w 微 d 端 th 透 t 定 n 泥
j 知、照 ch 徹、穿 c 澄、床 sh 審 zh 禪 ñ 娘 dz 精 tsh 清 ts 從 s 心 z 邪
h 曉 X 匣 H 匣 ' 影 Y 影 x 喻 y 喻
l 來 Zh 日 i u e o w y ÿ

字頭

释義

【唐韻】息晉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晉切,𠀤音信。【說文】灑也。【司馬相如·封禪書】况盡汛掃前聖數千載功業。 

【廣韻】【集韻】𠀤所賣切,音曬。義同。一曰水貌。 

【唐韻】蘇佃切【集韻】先見切,𠀤音霰。義同。 

【集韻】所蟹切。與灑同。

【唐韻】詳里切【集韻】【韻會】象齒切【正韻】詳子切,𠀤音似。【說文】水別復入水也。【爾雅·釋水】水决復入爲汜。【疏】凡水之岐流復還本水者。【釋名】汜,止也。如出有所爲畢已復還而入也。 

【說文】一曰汜,窮瀆也。【爾雅·釋丘】窮瀆,汜。【疏】謂困窮不通之水瀆名汜也。亦得名谿。【詩·召南】江有汜。【木華·海賦】枝岐潭淪,渤蕩成汜。

水名。在河南成臯縣。【山海經】浮戲之山,汜水出焉,北流注于河。【前漢·高帝紀】漢數挑成臯戰,楚軍不出,使人辱之。大司馬咎怒,渡兵汜水。半渡,漢擊之,大破楚軍。【註】臣瓚曰:今成臯東汜水是也。師古曰:此水舊讀音凡,今彼鄕人呼之爲祀。

縣名。【廣輿記】汜水縣屬開封府,古東虢地,漢成臯,隋汜水。

洲名。【水經注】龍陽縣汜洲長二十里,吳丹陽太守李衡植柑於其上。

濛汜,日入處也。【楚辭·天問】出自湯谷,次于濛汜。 

【韻會】養里切,音以。義同。

【唐韻】人渚切【集韻】【韻會】【正韻】忍與切,𠀤音茹。水名。【說文】水出弘農盧氏,還歸山東入淮。【水經】汝水出河南梁縣勉鄕西天息山。【酈道元注】今汝水出魯陽縣之大盂山黃柏谷,至原鹿縣,南入於淮,謂之汝口。側有汝口戍,淮汝之交會也。【春秋釋例】汝水至汝隂褒信縣入淮。【詩·周南】遵彼汝墳。

州名。【廣韻】春秋時爲王畿及鄭楚之地。左傳,楚襲梁,及霍,漢爲梁縣,後魏屬汝北郡,隋移于陸渾縣北,遂攺爲汝州。【廣輿記】今屬河南州,西有臨汝城古蹟。

汝寧,郡名。【廣輿記】秦屬潁川,漢曰汝南,元曰汝寧郡,有汝陽縣。

姓。【書·亡篇】有汝鳩,汝方,湯之賢臣。【左傳】有汝寬。 

【韻會】通作女。【前漢·地理志】女陽,女隂,𠀤與汝同。

爾女亦作爾汝。【書·益稷】子欲左右,有民汝翼。子欲宣力,四方汝爲。

考證:〔【水經】【酈道元注】今汝水出魯陽縣之大孟山黃柏谷。〕 謹照原文孟改盂。黄改蒙。

【唐韻】【正韻】胡孔切【集韻】【韻會】虎孔切,𠀤音嗊。本作澒。丹砂所化,爲水銀也。 

【集韻】胡貢切,音哄。義同。

【唐韻】【集韻】【韻會】𠀤古雙切,音杠。水名。【風俗通·山澤篇】江者,貢也。出珍物,可貢獻也。【釋名】江,共也。小江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說文】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入海。【書·禹貢】岷山導江。【家語】夫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風雨,不可以涉。 

【書·禹貢】三江旣入。【韋昭國語註】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郭璞·山海經註】岷山,大江水所出。崍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江水所出。南江,北江,皆東流注於大江。【庾闡·揚都賦註】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爲婁江,東南入海爲東江,幷松江爲三。【前漢·地理志註】三江,謂北江、中江、南江。

九江,在荆州。【書·禹貢】九江孔殷。【正義】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爲江。

州名。春秋時爲吳楚地,秦爲九江郡,晉爲潯陽郡,卽古江州。【地理通釋】漢九江郡,本在江北,而今所謂江州者,實武昌郡之柴桑縣。後以江北之潯陽幷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以故江南得有潯陽之名。後又因潯陽而攺爲江州,實非古江州地也。

姓。本伯益之後,爵封于江,後以國爲氏。

星名。【史記·天官書】天潢旁江星。江星動,人涉水。

帝江,神鳥。出天山,識歌舞。見【山海經】。 

【韻補】叶古紅切,音公。【楚辭·九章】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今滇語呼江爲公。又名江魚爲公魚。

【廣韻】直離切【集韻】【正韻】陳知切【韻會】除知切,𠀤音馳。【說文】治也。孔安國曰:停水曰池。【周禮·秋官】雍氏掌溝瀆澮池之禁。【註】謂陂障之水道也。【禮·月令】毋漉陂池。【註】畜水曰陂,穿地通水曰池。

城塹曰溝池。【禮·禮運】城郭溝池以爲固。【班固·西都賦】呀周池而成淵。【註】城有水曰池。

朝夕池,海也。【枚乗諫吳王書】游曲臺臨上路,不如朝夕之池。【註】蘇林曰:以海水朝夕爲池。

咸池,天神也。【東方朔·七諫】屬天命而委之咸池。

咸池,黃帝樂名。又堯樂名,大咸亦曰咸池。【周禮·春官】大司樂舞咸池以祭地示。【註】咸池,大咸也。【禮·樂記】咸池備矣。【註】咸,皆也。池之爲言施也。言德之無不施也。

咸池,星名。主五穀。見【史記·天官書】。

亢池,星名。在亢北。主度送迎之事。見【甘氏星經】。 

【爾雅·釋樂註】琴上曰池,言其平。下曰濵,言其服。

棺飾。【禮·檀弓】池視重霤。【疏】池者,柳車之池也。織竹爲之,形如籠,衣以靑布,以承鼈甲,名之爲池,象重霤方面之數。 

【小爾雅】埋柩謂之殔,殔坎謂之池。

銅池,承霤也。以銅爲之。【前漢·宣帝紀】金芝九莖,產於函德殿銅池中。

道家名腎中偃月爐爲玉池。【黃庭經】玉池淸水灌靈根,審能行之可長存。

心之別名爲中池。【黃庭經】中池有士衣赤衣,田下三寸神所居。

裝潢家以卷縫罅處爲玉池。【楊愼·墐戸錄】古裝裱卷軸,引首後以綾黏者曰贉,唐人謂之玉池。

差池,飛貌。【詩·邶風】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黃池,地名。【春秋·哀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

天池,山名。在南陽。

州名。【廣輿記】池州府,漢屬丹陽,三國吳爲石城侯邑,隋曰秋浦,曰池陽,唐宋曰池州。

姓。漢中牟令池瑗。見【風俗通】。 

【唐韻】徒何切【集韻】【韻會】唐何切【正韻】湯何切,𠀤音駝。與沱通。【說文】江別流也。

虖池,水名。在幷州界。【周禮·夏官·職方氏】幷州,其川虖池。【註】虖池,出鹵城。池,徒多切。

禮器作惡池,山海經作滹沱,戰國策作呼沲,詛楚文作惡駝,音義𠀤同。

陂池,或作坡陁。【刋謬正俗】陂池讀如坡陁,猶言靡迤耳。 

【楚辭·九歌】與汝沐兮咸池,晞子髮兮陽之阿。【揚雄·羽獵賦】相與集於靖冥之館,以臨珍池。灌以岐梁,溢以江河。【註】池𠀤讀沱。 

【正韻】直列切,音徹。【禮·檀弓】主人旣祖塡池。【註】塡池當讀爲奠徹。

考證:〔【枚乗諫吳王書】游曲臺臨上路,不知朝夕之池。〕 謹照原文知改如。〔【揚雄·羽獵賦】相與集於靑冥之館,以臨珍池。灌以岐梁,隘以江河。〕 謹照原文靑改靖。隘改溢。

【唐韻】土郎切【集韻】【韻會】【正韻】他郎切,𠀤音鏜。【說文】熱水也。【楚辭·九歌】浴蘭湯兮沐芳。

水名。【山海經】上申之山,湯水出焉。

【水經注】江水,東逕瞿巫灘,左則湯谿水註之,源出朐忍縣北。

谷名。【張衡·南都賦】湯谷涌其後。

州名。【韻會】廣南化外,唐置湯州,天寶時爲湯泉郡。

縣名。【廣輿記】湯隂縣,屬彰德府。 

【書·虞書疏】除殘去虐曰湯。馬融又云:雲行雨施曰湯。

【風俗通·王霸篇】湯者,攘也,昌也。言其攘除不軌,天下熾盛。 

【廣韻】式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尸羊切,𠀤音商。湯湯,流貌。一曰波動之狀。【詩·大雅】江漢湯湯。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浪切,音儻。熱水沃也。【禮·月令】如以熱湯。 

【集韻】余章切,音陽。與暘同。暘谷,日所出也。亦作陽。【淮南子·天文訓】日出于湯谷。 

【廣韻】他浪切,音盪。與蕩通。【詩·陳風】子之湯兮。【傳】湯,蕩也。【箋】言游蕩無不爲也。

與盪同。【前漢·天文志】四星若合,是謂大湯。 

【韻補】叶透空切,音通。【東方朔·七諫】何靑雲之流瀾兮,微霜降之蒙蒙。徐風至而徘徊兮,疾風過之湯湯。

考證:〔【楚辭·九歌】浴蘭湯兮沐芳華。〕 謹按原文華字屬下爲句不連芳讀,謹省華字。

【唐韻】【集韻】𠀤章移切,音支。【說文】水都也。一曰水分流也。 

【廣韻】渠基切【集韻】翹移切,𠀤音奇。義同。 

【廣韻】【集韻】𠀤奇寄切,音芰。水戾也。 

【集韻】平義切,音被。義同。

【唐韻】直尼切【集韻】陳尼切,𠀤音墀。【說文】著止也。 

【蔡邕·釋誨】皇道惟融,帝猷顯丕。汦汦庶類,含甘吮兹。【註】汦汦,齊貌。 

【廣韻】諸氏切【集韻】掌氏切,𠀤音只。義同。 

【集韻】與坁通。

【正字通】與汧同,俗省。【唐韻】【正韻】苦堅切【集韻】【韻會】輕煙切,𠀤音牽。水名。【說文】水出扶風汧縣,西北入渭。【水經注】汧水,出汧縣蒲谷鄕弦中谷。【爾雅·釋水】汧出不流。【註】水泉潛出,自停成汙池也。又水決之澤爲汧。【疏】凡水爲人所決,爲陂障者,亦與出不流者,名爲汧。

汧陽,縣名。【廣輿記】屬鳳翔府,漢隃糜,後周汧陽。 

【唐韻】苦薦切。【集韻】輕甸切,𠀤音俔。

【集韻】詰定切,音罄。義𠀤同。 

【集韻】倪堅切,音姸。淨也。

〔古文〕淿【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狄切,音覓。【說文】長沙汨羅淵,屈原所沉之水。【一統志】汨羅,江名,在湘隂縣北十里。源出豫章,流經湘隂,分二水,一南流曰汨水,一經古羅城曰羅水,至屈潭復合,故曰汨羅。西流入湘。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忽切,音骨。治也。汨作,書亡篇名。【孔安國書序】帝釐下土,方設居方,別生分類,作汨作。【傳】汨,治。作,興也。言治民之功興,故爲汨作之篇。

水聲。【木華·海賦】浤浤汨汨。【註】波浪聲也。

通也。【周語】决汨九川。【又】汨越九原。【韋昭註】汨,通,越,揚也。

亂也。【書·洪範】汨陳其五行。【正義】言五行陳列皆亂也。

汨沒也。【避暑錄】今人言汨沒,當是浮沉之意。【杜甫詩】汨沒一朝伸。【韻會】通作淈。 

【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骨切,音搰。涌波也。【莊子·達生篇】與齊俱入,與汨偕出。【註】司馬曰:汨,涌波也。郭云:回伏而涌出者,汨也。 與汩別。【佩觿集】汨,莫的翻。汨羅江。又音骨,沒也。或从曰,非。汨、汩yì。

【唐韻】于筆切【集韻】【韻會】越筆切,𠀤音䫻。水流也。與𡿯同。【楚辭·九章】浩浩沅湘兮,分流汩兮。【王逸註】汩流也。

疾貌。【揚子·方言】汩遙,疾行也。南楚之外曰汩,或曰遙。【司馬相如·上林賦】滭沸宓汩。【註】宓汩,去疾也。

淨貌。【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汩磑磑以璀璨。【註】汩,淨貌。

汩越,光明貌。【何晏·景福殿賦】羅疎柱之汩越。

拂汩,鼓動之貌。【揚雄·甘泉賦】帷弸彋其拂汩兮,稍暗暗而靚深。汨mì,gǔ、汩。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烏光切,音尫。【說文】深廣也。【淮南子·俶眞訓】汪然平靜,寂然淸澄。【後漢·黃憲傳】叔度汪汪若千頃波。

池也。【通俗文】停水曰汪,池之汙濁者。【揚子·方言】楚謂之汪,閩謂之洋。【左傳·桓十五年】祭仲殺雍糾,尸諸周氏之汪。

大貌。【晉語】汪是土也。 

【楊萬里·擬楚辭】誕寘之祝融之汪。【註】謂南海也。

水名。【水經注】潢水一名汪水,與洈水合,至沛入泗。

姓。【廣韻】汪芒氏之後。【姓苑】新安人。 

【廣韻】紆往切【集韻】嫗枉切,𠀤音枉。【後漢·郡國志】汪陶,縣名。屬鴈門。【前漢志】作𣳫。 

【廣韻】烏浪切【集韻】烏曠切,𠀤音䤑。停水臭也。或从廣作瀇,从枉作㳹。 

【集韻】烏宏切。與泓同。水貌。 【說文】作𣳫。

考證:〔【後漢·黃憲傳】叔度汪汪若千頃陂。〕 謹照原文陂改波。〔【左傳·桓十五年】蔡仲殺雍糾,尸諸周氏之汪。〕 謹照原文蔡仲改祭仲。

【集韻】棄挺切,音謦。【玉篇】汫涏,小水貌也。

徂醒切。汫濙,水貌。

疾正切,音淨。義同。

【玉篇】古文阱字。註見阜部四畫。

【唐韻】而銳切【集韻】【韻會】【正韻】儒稅切,𠀤音芮。水名。【周禮·夏官·職方氏】雝州,其川涇汭。【註】汭在豳地。 

【說文】水相入貌。一曰小水入大水也。

水內也。【書·堯典】釐降二女于嬀汭。【傳】汭,水之內也。通作芮。【詩·大雅】芮鞫之卽。【箋】水內曰芮,水外曰鞫。

水北也。【書·禹貢】涇屬渭汭。【傳】水北曰汭。【疏】涇水南入渭,而名爲渭汭,知水北曰汭。

【五子之歌】徯于洛之汭。【正義】待于洛水之北。

水之隈曲爲汭。【左傳】稱淮水之曲曰淮汭,漢水之曲曰夏汭,滑水之曲曰滑汭。

沙邊曰沙汭。【木華·海賦】雲錦散文,於沙汭之際。 

【集韻】如劣切,音爇。水北也。義同。【江淹·擬古詩】昨發赤亭渚,今宿浦陽汭。方作雲峰異,豈伊千里別。

他昆切,音暾。與涒通。詳七畫涒字註。

【廣韻】居銀切,音巾。水名。出沂縣。【水經】汮水出沂縣北山,南流過其縣之東,又南入於沔。【酈道元注】順陽縣有石山,南臨汮水。汮水又南流,注於沔水,謂之汮口。地理志謂之涓水,言熊耳之山,涓水出焉,至順陽入沔。 

【集韻】規倫切,音均。又龍春切,音倫。又兪倫切,音勻。又怡成切,音盈。又九峻切,音呁。義𠀤同。

【集韻】乎萌切,音宏。汯汯,迅流也。與浤同。 

【玉篇】無舟涉水也。

泓汯,水勢迴旋貌。【郭璞·江賦】泓汯泂澋。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蓋切,音泰。【說文】滑也。【賈誼·新書道術篇】厚志隱行謂之潔,反潔爲汰。

太過也。【左傳·宣四年】伯棼射王汰輈。【杜註】汰,過也。箭過車轅上。

沙汰。【莊子·天下篇】泠汰於物。【註】猶沙汰也,謂沙汰使之泠然也。【晉書·孫綽傳】沙之汰之,瓦礫在後。

洮汰。【淮南子·要略】所以洮汰滌蕩至意。【註】洮汰,潤也。【後漢·陳元傳】洮汰,學者之累惑。【註】洮汰,猶洗濯也。亦作淘汰。【齊民要術】作醬法,熱湯浸豆黃,良久淘汰,漉而蒸之。

奢汰。【荀子·仲尼篇】閨門之內,般樂奢汰。【左傳·襄十四年】欒黶汰虐已甚。 

【集韻】他計切,音替。水波也。

徒蓋切,音大。淅𤄒也,與汏同。 

【正韻】他達切,音闥。亦滑也。【蘇軾·秧馬歌】以我兩足爲四蹄,聳踊滑汰如鳧鷖。

【廣韻】姑泫切【集韻】古泫切,𠀤音畎。【爾雅·釋詁】汱,墜也。【註】水落貌。 

【廣韻】伏水也。 

【佩觿集】水名。

戸犬切,音泫。義同。

【唐韻】【正韻】居立切【集韻】【韻會】訖立切,𠀤音急。【說文】引水於井也。【易·井卦】可用汲,王明𠀤受其福。【莊子·至樂篇】綆短者,不可以汲深。 

【廣韻】引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大汲其版。【註】汲,引也。【郭璞·江賦】幷吞沅灃,汲引沮漳。

汲汲,不休息貌。【博雅】孜孜汲汲,劇也。【前漢·揚雄傳】不汲汲於富貴。【文子·上德篇】君子日汲汲以成煇。

縣名。屬河內郡。【史記·魏世家】城垝津以臨河內,河內共汲必危。【廣輿記】汲縣,故汲郡,治今屬衞輝府。

姓。漢汲黯。 

【集韻】極入切,音及。與伋同。伋伋,虛詐貌。或作汲。

【唐韻】【集韻】皮變切【正韻】毗面切,𠀤音卞。水名。水受陳留浚儀隂溝,至蒙爲雝水,東入於泗。【水經】汳水,出隂溝,逕浚儀縣北。又東至梁郡蒙縣,爲濉水。餘波入睢陽城中。【酈道元注】隂溝卽蒗蕩渠也,亦言汳,受旃然水。又云:丹泌亂流,於武德絕河,南入滎陽合汳,故汳兼丹水之稱。汳水東逕陳留,又東逕梁國睢陽縣,又東逕貫城。城在蒙縣西北。汳水自蒙縣南出,今無水。惟睢陽城南側有小水,南流入雎城。亦作汴。【後漢·明帝紀】遣將作謁者王吳修汴渠,自滎陽至於千乗海口。【註】汴渠卽蒗蕩渠也。【宋曾鞏曰】昔禹於滎澤下分大河爲隂溝,出之淮泗,至浚儀西北,復分二渠。其後或曰鴻溝,或曰浪宕渠,或曰浚儀渠,或曰石門渠。石門渠東合濟水,與河渠東注,至於敖山之北而兼汴水,又東至滎陽之北,而旃然之水東流入汴。滎陽之西有廣武二城,汴水自二城閒小㵎中東流而出,濟水至此乃絕。桓溫將通之而不果者,晉大和之中也。劉裕浚之,始有湍流奔注。以漕運者,義熙之間也。皇甫誼發河南丁夫百萬開之,起滎陽入淮,千有餘里。更名之曰通濟渠者,隋大業之初也,後世因其利焉。【一綂志】汴水源出開封府滎陽縣大周山,合京、索、須、鄭四水,東南至中牟縣,北入於黃河。 

【廣韻】芳萬切【集韻】孚萬切,𠀤音㤆。義同。 【集韻】或作汴。

【集韻】同水。

州名。【韻會】秦屬三川郡,漢爲陳留郡,東魏置梁州,後周攺爲汴州,宋爲京師。

襄陽零水亦名汴水。【水經注】夷水東南流,與零水合。零水卽汴水也。上通梁州沒陽縣之默城山。

考證:〔【韻會】秦屬三州郡。〕 謹照原文三州改三川。

【唐韻】【集韻】𠀤古暗切,音紺。與淦同。【說文】淦或从今作汵。水入舟隟也。一曰水名。 

【集韻】古南切,音弇。義同。

鉏簪切,音岑。池也。 

【山海經】號山多汵石。【郭璞註】汵或音金。未詳。【水經注】引經作泠石。

〔古文〕渂【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文運切,音問。水名。【書·禹貢】浮于汶,達于濟。又濟東北會于汶。【前漢·地理志】泰山郡萊蕪縣原山汶水出,西南入泲。【水經】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過壽張縣,至安民亭入于濟。【註】汶出牟縣故城西南阜下,俗謂之胡盧堆。牟縣,古牟國,故俗謂是水爲牟汶。汶水又右合北汶水,水出太山天門下谷東流,西南逕汶陽縣,又西南逕桃鄕縣,自桃鄕四分,當其派別之處,謂之四汶口。左二水雙流至無鹽郈鄕平陸故城,合爲茂都澱。次一汶至壽張故城東,遂爲澤渚。右一汶逕壽張縣西南,注長直溝,西流入泲。【淮南子·地形訓】汶出弗其。【高誘註】弗其,山名,在朱虛縣東。

誘說乃東汶,非經所謂入濟者也。 

【前漢·地理志】琅邪郡朱虛縣東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維。【說文】維作濰。【水經】汶水出朱虛縣泰山。【酈道元注】伏琛晏謨𠀤言,水出縣東西峿山,山在小泰山東。地理風俗記曰:朱虛縣東四十里有峿城,亭故縣也。汶水逕峿城北,又北過淳於縣西。濰水過縣東,其城東北則兩川交會也。 

【水經注】㟬崮水有二源雙會,東導一川,俗謂之汶水,東經蒙隂縣,注桑泉水,又東北流入於沂。

汶上,縣名。【廣輿記】本漢平陸,今屬兗州府。 

【集韻】武粉切,音吻。義同。 

【廣韻】【集韻】𠀤無分切,音文。黏唾也。

遼東有汶城。【盛輔之云】卽孤竹國也。音文。 

【廣韻】武巾切【集韻】眉貧切【正韻】彌鄰切,𠀤音珉。與岷通。汶江也。【書·禹貢】岷嶓旣藝。【又】岷山導江。【史記】皆作汶。【山海經】大江出汶山。【輿地廣記】汶山在茂州汶山縣西北,俗謂之鐵豹嶺。禹之導江,發跡於此。

汶山,郡名。汶川,縣名。【蜀王本紀】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於石紐。廣柔隋攺曰汶川。【廣輿記】今屬成都府。 

【集韻】謨奔切【韻會】謨昆切,𠀤音門。汶濛,玷辱也。【楚辭·漁父】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正字通】汶水,今一統志列爲三,曰塹汶,徐汶,靑汶。章本淸曰:入濟之汶,見禹貢,論語。汶上,書傳謂之北汶,卽今大淸河入濰之汶,見漢書。入沂之汶,見水經。齊有三汶,淸河爲大。述征記:泰山郡水皆名汶,有北汶、嬴汶、柴汶、牟汶,皆源別流同,又在三汶之外。

考證:〔【水經】【註】汶逕壽張縣西南,注長直溝,西流入浦。〕 謹照原文入浦改入泲。〔【山海經】大江出汶水。〕 謹按此句出山海經註。謹於經下增註字,𠀤照原文汶水改作汶山。

【唐韻】職戎切【集韻】之戎切,𠀤音終。【說文】水也。一曰水名,在襄陽。 【集韻】亦作泈。

【唐韻】府良切【集韻】分房切,𠀤音方。倂船也。【說文】本作方,或从水作汸。 

【集韻】敷方切,音芳。與淓同。水名也。【山海經】箕尾之山,汸水出焉,南流注于淯。【註】音芳。

符方切,音房。義同。 

【正韻】普郞切,音滂。與滂同。【荀子·富國篇】汸汸如河海。

【集韻】與洶同。

(洶)【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許拱切,音詾。【說文】湧也。一曰洶涌,水聲。

洶洶,鼓動聲。【揚雄·羽獵賦】洶洶旭旭。 

【集韻】筍勇切,音竦。義同。 

【廣韻】【集韻】【正韻】許容切【韻會】虛容切,𠀤音匈。義同。一曰水勢。【左思·吳都賦】濞焉洶洶。

【廣韻】【集韻】【韻會】𠀤古穴切,音玦。水名。【水經】決水,出廬江雩婁縣南大別山。【注】俗名爲檀山峴,蓋大別之異名也。其水歷山委注而絡其縣,西北流逕蓼縣故城,灌水注之,故地理志曰:決水北注蓼入灌,灌水於蓼亦入決。

決決,北方水名。【山海經】龍侯之山,決決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行流也。【管子·君臣下篇】決之則行,塞之則止。【左傳·襄三十一年】不如小決使道。

斷也,判也。【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又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以齒斷物亦曰決。【禮·曲禮】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銳喙決吻。【疏】鳥乃喙長,決物食之時,以其近喙本決,故云決吻。決如字。又烏穴反。

開也。【儀禮·鄕射禮】袒決遂。【註】決猶闓也。以象骨爲之,著右大擘指,以鈎絃闓體也。闓音開。【詩·小雅】決拾旣佽。

絕也,與訣同。【前漢·蘇武傳】李陵與蘇武決去。【註】決,別也。

決曹,官名。主罪法者。【後漢·黃昌傳】習文法,仕郡爲決曹。 

【廣韻】【集韻】【正韻】𠀤呼決切,音血。疾貌。一曰小飛也。與𦐍通。【莊子·逍遙遊】決起而飛,搶楡枋。決或作𦐍。 

【集韻】苦穴切,音闋。與缺同。或从血作𧖫。亦作決。【史記·秦始皇紀】譬猶騁六驥過決𨻶也。

涓惠切,音桂。疾貌。【莊子·齊物論】麋鹿見之而決驟。【註】決,徐邈讀古惠反。

【唐韻】呼古切,音火。與滸同。【說文】水厓也。 

【廣韻】呼朗切【集韻】許朗切,𠀤音酐。姓也。今涇州有之。

【廣韻】虎晃切,音怳。義同。